一、非对称降息 “不到一个月再度降息,近四年首次非对称降息”——南方都市报编辑用这两句标题概括了央行昨晚的公告,附加的背景分析是:“昨日欧洲央行亦降息,英国央行宣布扩大量化宽松。翻版去年六大央行联手救市。稳增长意图强烈,有专家分析下半年还会降息”。 新京报除了用头版头条通告新闻外,还用社论预测《央行降息释放改革破冰信息》。作者赞扬“此次降息时机的选择,表明央行在规避货币政策操作诱发的市场投机方面,可谓手法日趋娴熟”,并强调,“最重要的是,央行直接的非对称降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相关部门已经充分意识到当前的经济困难时期,恰恰是对银行业乃至整个经济进行彻底结构调整的绝佳时机。” 不过,对中国经济前景的忧虑还是更加强烈,人们在微博上的第一反应多数是对硬着陆的担心。根据网易财经昨夜所引外经贸大学副教授李长安所言,“央行再次降息,说明经济形势比预想的还要严峻,特别是实体经济的境况可能比2008年还要糟糕”;搜狐则在今晨推荐大河报那篇《房奴每月可以少还点钱了》里的调查数据:有超过70%的人认为“单纯降息没用,经济颓势不改”。 京华时报亦通过头条评论宣布“再次降息彰显实体经济饥渴”,而且“如果信贷投放不准确,信贷结构得不到改善,那么资金仍可能流不到实体经济中,而会进入到落后产业、强势企业中,从而导致降息效果打折。”值此,这份北京报纸再度呼吁“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税负”,因为“相较于资金饥渴,企业对经营环境改善的饥渴更甚。” 第一财经日报更声称意外降息背后是“经济放缓已需急救”的局面:“所采访的经济学家均注意到,在上次存贷利率等幅下调引发争议的背景下,此次降息采取了贷款利率降幅大于存款利率降幅的‘不对称降息’,一方面缓和‘剥夺储户’的质疑,另一方面突出了鼓励向实体经济放贷的意图。” 来自最高喉舌的解读或者更能靠近中南海的心思。正如人民日报大标题“一月两降息,护航稳增长”一样,新华社也将《三问央行年中二度降息》预告为重要稿件,据其所引分析,“央行在一个月时间里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凸显出决策部门稳增长的强烈意图”,由中央财经大学郭田勇补充的一句是:“央行降息意在提振实体经济而并非针对楼市,央行对房贷利率浮动区间维持不变的强调,体现了我国金融政策坚持执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决心。” 此时,新浪在头条专题里推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作调整”的细节,以及同样来自新华社的那篇评论——《巩固房地产调控成果要强化问责机制》。 二、第一书记 李成金的领导们终于决定,使用一个如今基本只存在于中共党史中的职务称谓——“第一书记”,来顶替这位什邡市委书记做最终决策。昨天深夜,“活力什邡”公布任命,即“7月5日晚,什邡召开全市干部大会,会议宣布:经中共四川省委同意,中共德阳市委决定:中共德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左正同志兼任中共什邡市委第一书记;中共什邡市委书记李成金同志协助左正同志工作。” 比起各地都市报集体用降息新闻作头版头条,经由人民网、中新网、央视网等转发,门户网站至少可以在早晨9时前将左正“空降”的消息放在首页顶端。这条宣布李成金由“一把手”改为“协助工作”的上级声明,或许能够稍稍平息那些坚持要求查处的呼声。因为强行上马钼铜项目,更因为在面对民众抗议时采取的“震爆弹、催泪弹”模式,李书记在街头标语和网络留言中都已是千夫所指。 拜微博监管者的难得宽松所赐,一周以来,关注什邡事件的人们虽然不太能在报纸上看到什么新闻,但却通过自媒体实现了信息的畅快流通,不仅是那些抗议者在使用手机直播或者串联请愿时更加娴熟了,“活力什邡”这个当地官方发言账号也在此阵地火线辟谣、发布声明,甚至,那些被人肉搜索的“杀手”们也学会了在这里为自己喊冤:“人民警察脱了警服就是人民。” 在官方也已承认“对该项目的宣传解释不够”后,民间意见领袖们的抗议重点也从“环评公开”转到“滥用暴力”上,他们根据那些现场血腥画面指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个谎言。于是,不愿“背黑锅”的第一线执勤者们想要发言自辩:因为有自称成都特警的微博账号声称己方从未滥用过警械、武器,绵阳民警需要出面声明,“警察只是执行者,我们也很无奈……震爆弹是非致命性武器。” 胡锡进也承认,就算是他身边“几位一贯很理性的人”,也对“什邡动用警力驱散示威者时,是否有出手过重”心存疑问,这位环球时报总编辑的感触是:“什邡是中国最缺少示威和应对示威经验的地区之一,官民都可能把握不住轻重,但这恰是需要反思总结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