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日,媒体爆出了汤臣倍健、绿A等知名企业生产且经过审批许可的螺旋藻产品检测出重金属严重超标,虽然之后各涉事企业和药监局纷纷发表声明,声称产品安全。到底是谁是非,消费者只能无奈神仙打架,看得云里雾里。但撇开安全性不谈,通过查阅一些成熟机构的报告,便可以发现笼罩在螺旋藻上的一系列保健光环多为忽悠的产物——螺旋藻的保健功效其实均源自企业的宣传,FDA等机构始终认为螺旋藻只能作为应对饥荒的暂时口粮,并不认可它具有保健功效。 最初螺旋藻仅被粮农组织提出可做为“粮食极度缺乏”时应急口粮或“贫困地区”改善穷人营养的食品 螺旋藻被当做食物使用还是有传统的:20世纪40年代,法国藻类学家当雅尔(Dangeard)报告了非洲乍得湖畔的居民自古就会食用螺旋藻,并且在墨西哥阿兹塔克人也有类似行为。之后,西方企业开始工业化的生产螺旋藻,到了1970年代,法国建立了第一台生产螺旋藻的大型机器,并成立了一个叫作IIMSAM的机构来对它进行推广,螺旋藻慢慢的才为世人所知。 在对螺旋藻的宣传中,有不止一家螺旋藻的宣传提到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宣称它是“2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但这个名号本身就不靠谱。虽然FAO在1974年的确说过螺旋藻是“未来最佳食品”,可FAO这个定义也明确指出: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即粮食极度缺乏,资源匮乏,螺旋藻才可以作为一种投入产出比较高的作物暂时替代常规食品。这一点在2008年FAO发布一份报告也有体现。这份报告推荐的螺旋藻开发方向是:解决贫困地区的营养问题;废水处理;代替部分家禽、牲畜以及渔业养殖的饲料以降低生产成本;在紧急状况下暂时解决粮食问题。“暂时解决粮食问题”完全是一种应急措施,只有在遭受地震、洪水或者其他自然灾害之后,常规粮食难以生产行的情况下,才可以生产螺旋藻来充饥。NASA和欧航局在上世纪80年代将螺旋藻作为宇航员长期太空生存的推荐食物的原因,也是源自空间站的空间限制。因此在特殊年代和背景下,FAO以及IIMSAM等国际组织对于螺旋藻的积极态度,也都只是着眼于它有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而已。 中国企业篡改官方发布的推荐意见,突出螺旋藻“保健功效”,而对宣传有利的实验也仅是厂商自己进行的 但大量螺旋藻生产商在宣传中,总会提到“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这其实是篡改了WHO于2008年公布的《6个月到5岁中度营养不良儿童的食物与营养成分选择》对于螺旋藻的推荐意见:“有些研究显示螺旋藻对于改善儿童中度营养不良可能有一定帮助。”可见,这条推荐与“保健功效”毫无关系。 根据对螺旋藻的成分分析,螺旋藻蛋白质含量的确很高,但仅限于和一般蔬菜相比。牛奶鸡蛋的蛋白质含量不但更高,还更优质。至于螺旋藻的保健功能,就完全是忽悠了。虽然在试管实验和动物实验中,有一些数据显示螺旋藻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但并没有临床实验提供类似的证据,足以提供对人体有效用的结论。唯一可以佐证保健功能的试验,是在韩国78名60岁以上老年人中进行的:连续16周、每天服用8克的螺旋藻补充剂的受试者比服用安慰剂者,其胆固醇水平降低,一些免疫系统功能指标亦有提升。但值得注意是该研究是由韩国著名的CJ希杰集团进行,研究文献的作者群并无包括大学等学术单位,而该集团的主要业务就涵盖了食品和保健品加工。 相对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热衷,FDA却没有认可螺旋藻的任何保健功能,甚至多次对螺旋藻企业处罚 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热衷相反,美国FDA对于宣称保健功能的行为,多次进行处罚。1982年,一家名为Microalgae International Sales的公司因为宣称他们的螺旋藻产品能够减肥以及对糖尿病、贫血等有疗效被罚款22万5千美元;2000年,Spirulina Power公司申请宣称螺旋藻可以支持“健康的胆固醇”,也被FDA否决;2004年、2005年,又有几家公司因为宣传螺旋藻可以“抗癌”和“降低胆固醇”遭到FDA警告。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国家医学图书馆(NLM)汇总了公开发表的科学论文中对于螺旋藻保健功能的研究,对糖尿病、高胆固醇、抗癌、减肥等八种功能的研究质量评价是“C”级,即没有清楚的科学证据证明有保健功能;而对疲劳综合征和慢性病毒性肝炎研究质量的评价是D级,即有证据证明其不具有这种功能。所以对于螺旋藻的总体评价则是:不应推荐螺旋藻具有保健功效。 由于FDA等食品监管部门通过多次处罚,禁止企业虚假宣传。在国外,把螺旋藻当做保健品从未成为社会风潮。而且,如今比较著名的国际保健品生产商,其实都没有生产螺旋藻产品(比如纽崔莱);联合国粮农组织的2008年的报告显示美国、日本和墨西哥螺旋藻产量虽然还在上升,但多数螺旋藻都作为饲料原料,用作保健品加工的比例已经从30%下降到了13%。但在国内,2004年中国的螺旋藻产量超过了四万吨;而根据2011年的中国螺旋藻行业协会发表的数据,目前全国螺旋藻粉的产量达到1500万吨,居世界首位;同时,中国还是世界螺旋藻产品的主要进口国。螺旋藻“保健”产业在中国依旧如火如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