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入 登录

萌子岛

  • 353
  • 0

[资讯&攻略] 无社交不游戏!社交APP的18种常见死法(下)

4122粉丝
胖次溶解 Elysion2015-4-12 08:18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 H" K" u* {# I
承接上一期【上一期点这里】
! ^# P% \5 e8 K) w) C1 h/ A9 C8 C6 [/ }

三、体验失调

7 i6 R) u7 Z7 j5 `( x6 W1 R! B

  ● 死法12:宣传病

2 k$ i. r4 {2 ?0 b

  去看看app-store吧,多少宣传文案让你看的心里直痒痒,可真下了呢?宣传过度导致大幅度抬高了用户预期,一旦体验跟不上,即便是已经很不错的产品,也难免遭到厌弃,是为作死。

1 y* O! ~5 d9 }8 S0 P7 {: k

  ● 死法13:高成本病

" K7 z+ V) b; {0 Y, p

  参与成本太高了,我得在这里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必须拍一段视频或者录一段声音或者走到某个地方,拜托会不会录得很丑啊……然后我要看别人的创作,又得在一堆UGC中点一段视频,听十五秒才知道他要搞什么……累死了累死了。


9 Q) o4 j* w, Y' C

  ● 死法14:低成本病

* z% A. ]" y. ~; y) l, ?# S) _/ C7 g

  参与成本也太低了,随时随地,无需注册、匿名交流、无关注压力……嗯,可人是有点犯贱的,你什么成本都不让他投入,他反而拿这里不重视了,可有可无嘛,连名字都可以不要还要什么存在感啊,连关注都不需要还要什么关系沉淀啊。


  q" z/ k+ [. M. x) q9 {

  ● 死法15:转移成本病


4 [: P4 Q( X$ m5 @* Y

  有的产品,做的已经很用心很好了,真的很好了,但为什么用户增长依然缓慢?说白了就是因为产品对应的需求可能已经被某个竞品充分满足了,导致用户的转移成本太高,于是被发好人卡,你是很好很努力我也真的很喜欢,可我已经有人了。这个问题特别容易出现在模仿国外产品的项目中,因为要知道,国外流行的很多产品都是建立在没有腾讯和微信的基础上,而在中国,他们对应的诸多需求要么在国人心里不强烈,要么已经被腾讯系充分满足了。最可怕的是,从一开始居然没弄明白自己真正的对手是谁。

; P9 k, v6 c$ L) ~* w$ C+ m

  四、运营失效

0 W' w. r) u& u% E& i

  ● 死法16:信息过载病


( {% w% `1 j0 l6 }1 g1 h: ^

  很多社交产品一上来体验真的没话说,校内网、微博,都曾经让我痴迷,可往往就在用户高速激增的时候,他们不行了,陷入了信息过载的汪洋,渐渐被用户抛弃。想想看,一上来用户喜爱这些产品,无非是因为可以以极低的选择和交互成本,获得极高的社交价值(阅读高价值的信息,结石高价值的人脉,获得高价值的社交体验:爱、虚荣、归属……)。但是当这一优点导致海量用户迅速涌入时,他们原先设计的规则根本无法应对这样的规模,于是界面失守,水军、段子手、营销号、垃圾信息横飞,三大社交价值被迅速稀释到几乎不存在。想想你现在用微博的体验(你还发微博吗),你就知道什么叫几乎不存在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始于约炮,发展于炫耀,终结于代购”。


! ~. C; i2 Y6 Q7 p8 n# m  h& o

  ● 死法17:阶段超前病

* r% T  V' R5 I4 J4 y. |' c

  我随时能匹配最近三公里内和我兴趣相仿的异性?哇,太赞了,可惜做不到。很多项目的产品思路和商业模式过于超前,以致在初创阶段已经开始玩发展中期的事情。但是很遗憾,很多的思路和玩法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用户活跃的基础之上的,没那个用户量,你玩都玩不转,所以你得先想个小爆点尽快把量做起来,把用户密度加大。可是很多founder心思不在这,他们可以忽悠来一堆钱,刷榜换量积分墙。


% a% h- E, Z7 ]( p  H' S$ ]9 \' b

  ● 死法18:全明星病

4 ^; a; N4 R# C6 F' i

  这一条比较得罪人,笔者只是想说,有过3BAT经验的明星们往往专业经验了得,确实是创业大军的领跑者,但缺点是太习惯大公司那种资源充裕、用户众多的感觉(其实你的很多成功恰恰是建立在这一点基础上的),而创业完全是资源匮乏、从0到1的过程。而他们金光闪闪的背书也导致拿钱太容易,所以几乎不可能像草根创业者那样把自己逼到极致、用尽全力去接触用户、去挖掘需求、去寻找创新。而且沉溺行业太久太专业也自然会有专业的苦恼,很难跳出来倒空自己,以小白的眼光审视项目。所以创业团队最好的配置是明星和草根的组合,全明星容易出问题,稍微跨个界比较好。当然这一条一点都不具备普适性,你也可以说是因为笔者对全明星团队拿钱太容易感到眼红,但是从美国到中国,最近十年最亮眼的社交产品,有多少源自全明星阵容创业,成功率是多少,要打一个问号。

7 K8 p' a% V7 J5 a# _

  说了这么多,你会发现这些病在今天90%的社交产品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社交创业之路几乎是九死一生了。但笔者想说,我依然看好社交这个领域,即便有微信这样的产品,未来依然存在出现破坏性颠覆者的可能,也不要说什么避开微信、只做垂直的话,讲白了这都是因为思维惰性。


' {+ v- A; x# J' P& ^+ R

  不要以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这句话实在太经典了。当一个社交网络的公司不再把重点放在用户需求和产品迭代的深层思考上,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运营的战术勤奋上,基本产品的天花板已经可以看见。这样的公司,即便是天天标榜创业精神、天天996打鸡血,宿命也已经确定。那些心存惰性,标榜早期项目看不懂我就看人看团队的可以歇歇了,拜托有点专业精神。社交网络的成功从来都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但这也正是其好玩的地方,创业者或多或少都有赌徒心态,玩的就是心不跳。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可以有更多的作为,愿更多伟大的创新出现在这个国家的产品人中间。

" c0 x* e2 z- t7 I$ |

转自996手机游戏


. O3 o: @: T8 K4 H4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登入

小黑屋|萌子岛

GMT+8, 2025-4-22 00:22 , Processed in 0.449237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Copyright 2020  atollmoe©.a2.1.0 All rights reserved. 9+

Copyright 2009  supported by zhixuan© oeo© oko© All rights reserved.Thank yo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