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入 登录

萌子岛

  • 1191
  • 32

古代炸人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油?——关于古代下油锅的经济考据(转)

   
1120粉丝
gdy_xyz 萌子六阶段2013-7-5 07:47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今天(写作当日是除夕)下午,奉命系上围裙,把大半桶鲁花压榨花生油倒到锅里,开始炸藕合,炸丸子,炸五香肉..........不能上网了,脑子也不闲着,这样咕嘟咕嘟的奢侈的倒油,一年也就这一次,我一边看着油锅里翻滚的藕合由白变黄,由黄变焦,我就开始寻思,古代炸人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油?
  所以一炸完,我就赶紧上天涯来请教了!
      
  "炸人"就其大类而言属于我国古代的“汤镬之刑”,就是在大锅里把水或油烧热,然后把人丢进去,又称“鼎烹”,主要是古代最早的大锅就是大鼎。用水的时候就不谈了,反正就是白煮,放点葱,姜,蒜也是有可能的,至多加点辣椒面,做红汤!可是用油炸的时候,我就有很多细节想不明白了!
  1、比如说用油炸的时候,是搁进去就不管了,还是还翻拉翻拉?
  2、还有古代有没有人是裹了面炸的?还是都是干炸?是像捆大闸蟹那样捆好了炸,还是直接放进去炸?
  3、还有炸完了一个人,(迄今我还没考证出同时把几个人一起放在鼎里面炸的)这锅油是倒了再换锅新的油,还是继续用这锅油?当然,要是一个接一个的连续炸,估计不大会换油,可要是隔3,5个月才炸一个呢?
  4、还有炸的时候是油开了放人,还是冷油就放人?
  5、还有捞的时候用什么捞?是用特大号的篦子,还是用特大号的筷子?
  6、还有炸藕合是看颜色,炸人是以炸死为准,还是以炸酥了为准?
   
  最最关键的是古代炸人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油!!!?
      
  花生油?麻油?豆油?金龙鱼调和油?猪油?牛油?鸡油?洋油?石油?深海鱼油?酥油?蛤蜊油?玉米油?葵花籽油?核桃仁油?橄榄油?菜籽油?棉籽油?桐油?松节油?樟脑油?薄荷油?蓖麻子油?亚麻仁油?。。。。。。。。。。。。。
  
  炸人的时候用的油其实和炸肉的时候用的油是一样的,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1弄清楚中国古代的食用油!2在中国古代的若干食用油中找一种,量足够大,尽可能便宜的!
      
  中国远古时的食用油都是动物油。如牛油,猪油,羊油!《周礼·天官·庖人》中记述掌管天子膳羞时供应肉食的官,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油煎和各种鸟兽。直接用膏油炸食品的记录比较少,大概跟这时候获得油不容易吧!
   使用相当长时间的动物油后,因为榨油技术的诞生,才始有植物油。植物油的提炼,大约始于汉,但不能食用,芝麻油是最早被广泛使用的植物油 ! 芝麻油在唐成为极普遍的烹饪用植物油!但用油炸东西的记载还是到了北宋中期以后,油炸食品的记载开始增多!宋庄季裕《鸡肋编》中有一节专记油,详述宋代各种植物油的提取,河东有大麻油,陕西有杏仁、红蓝花子、蔓菁子油,山东食苍耳子油。另外还有旁昆子油(疑乃蓖麻油)、乌桕子油。婺州、频州沿海食鱼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人脑油!(宣和中,京西大歉,人相食”,又“炼脑为油,以食贩于四方莫能辨也”)。不过后世最常见的豆油的记载却不多,但这时应该也产生了,只是应用还不及麻油那样广泛!
      
   至明代,植物提取的素油品种增多。《天工开物》记:“凡油供馔食用者,胡麻、莱菔(即萝卜)子、黄豆、菘菜子为上;苏麻、芸台子次之;茶子次之,苋菜子次之;大麻仁为下!虽然此时花生油已经传入中国,但《天工开物》却没提到花生油。花生油是诞生得最晚的植物油。《天工开物》中有提到棉花耔油,但是作为灯油提的!
  
  花生油的产生应该在清!但作于清嘉庆十八年的《调疾饮食辨》《油》篇中,却只记植物油四种:脂麻油(芝麻油)、豆油、芸台油(菜子油)、吉贝油(棉花子油),并无花生油。 那四种油应该也就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食用油。
     
  从经济性和技术上的可能性来考虑,在古代要想炸人:
  1、如果是唐以前,多半是用牛油,猪油等!(炸一个人,得用多少头猪啊?)
  2、唐宋时期炸人,最可能的是用麻油!
  3、宋以后,用豆油和菜子油的可能性最大!
  4、清中期以后也可能用花生油!(有一段时间花生油比豆油还便宜)
  
  油的问题搞清楚了,再接下来就是锅的问题!
  毫无疑问,炸人需要一口大锅!这又涉及到古代炊具史,尤其是大炊具史的问题!在陶器时代,不能制造太大的器物!
  在夏商周青铜时代,青铜鼎一般是比较大的炊具!现存最大的鼎是司母戊大方鼎,也许古代还有更大的鼎,但现在未发现!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铸品,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由于鼎的特殊形制,要计算它的容积,最好的办法是把实物装满水去测量,这显然是我们现在办不到的;但是由于司母戊鼎的形状非常接近方形!我们可以约略计算出它的容积!去掉耳朵的高度约30厘米,再去掉鼎腿部的高度约43厘米,鼎腹体部分高度约60厘米,这样其容积大致为60厘米乘110厘米乘79厘米=0.53立方米,再去掉其容积厚度也就在0.45---0.5立方米之间!

  这样的容积,这样的尺寸把一个人圈把圈把塞进去煮是没问题的,但要大大方方的炸还是很局促的!再说鼎的壁很厚,司母戊鼎厚达7厘米,这样传热是很慢的;慢慢煮没问题,煎,炒炸就很不适合!所以在釜和锅流行以后,鼎就逐渐由炊具变为礼器了!
      
  釜也是比较大的炊具,圆形,比鼎薄,而且相对可以做的比较大还容易携带,但釜的形状有点上小下大。煮饭可以,烹人就不大合适了!釜耳往往在釜沿下肩部排列!有2只的,也有6只的!一开始的釜也是铜釜,战国时期,铁器开始使用,到了汉朝,铁器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铁锅也开始出现!铁锅又有生铁锅和熟铁锅的区别,生铁又硬又脆,使劲敲就要碎了;熟铁软而有韧性,磕碰不碎,可以做炒菜锅和铁勺。生铁和熟铁的区别,主要是含碳量不同。生铁含碳量超过1.7%,熟铁含碳量在0.2%以下。

  铁锅、铁釜的发明,油脂的使用,改变了青铜器的老式烹饪法,促成“炒”的出现。但用油量更多的煎和炸在汉代还是很不普遍的!不过这时的铁锅形状和我们现在的铁锅还有些差距!比如耳朵的形状和位置!到了宋代铁锅的形制已经和现在非常接近了!铁比铜便宜,冶炼铁和铸造铁器的的技术也比铸青铜器简单,因此有了铸造大铁锅的条件,铁锅可以做多大呢?近年来在重庆汉墓中还出土了4口大铁锅,每口直径都有约1.2米,是考古所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铁锅之一。这样大的铁锅每口重达二三百斤,可以想见其锅壁还是比较薄的!

  当然,后来也有铸造铜锅的,不过此时的铜锅已经是黄铜锅,而非青铜器锅!现在北京潭柘寺天王殿前有一口铜锅,直径1.85米、深1.1米,是和尚们炒菜所用,此锅原在东跨院北房西次间,现在那里还有一口更大的锅,直径4米、深2米!20多年前,在一些大工程的工地上我也见过很多直接字1.5米以上的大锅,是给民工蒸干粮和烧开水用的!

  这是有实物佐证的锅,文献记载的大锅就更多了!比如有记载说,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攻下洛阳,抓住福王后,将三百多斤的大胖子福王洗剥干净,扔到巨大的铁锅内,撒满姜、葱、蒜、桂皮、花椒以及无数高汤炖煮用香料,再加上七、八只剥皮去角的整只梅花鹿,在熊熊烈焰中一起烹煮,待煮烂后,分给农民军将士实用,美其名曰"福禄(鹿)宴"!福王本身就很胖,再加上七、八只整只梅花鹿,这样看来煮福王的巨锅就不能用那口直径1.85米的了,至少要直径3米的,才好盛开这多原料!
      
  大铁锅的出现,给"炸人"提供了很好的物质基础,因此从技术上说,汉代以后在"炸"人这个事上,锅的方面是不存在任何问题的!当然铸造一口超大铁锅,自然也是一件花消颇大的事情!
      
  锅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个大笊篱和大筷子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出土文物还是文献记载,都没有关于特别大号的笊篱和筷子的,所以暂时可以认为一直就没有这种器具!有可能,人煮烂了,不是很大的笊篱也可以捞!不过,有使用钢叉和长矛翻滚被烹杀者的记录!这个问题也只能研究到这步!
      
  接下边要解决的就是燃料问题!
      
  燃料的问题相对简单!一直到中国古代史结束,也没有大规模使用石油和天然气作为主要燃料的记载!中国古代最早的燃料就是柴禾,虽然原始但直到现在仍被广泛使用!比柴禾高级一点的是木炭,木炭可以达到更高的温度,在商代就在冶炼金属中使用了!

  中国古代用煤的记载也很早,汉代用煤炼铁不但有文字记载,而且有多处遗址佐证! 煤的大规模开采和普遍使用,始于北宋。《宋史》、《宋会要》都有记载,当时官府卖煤炭者就有数十场所。汴京(今开封)及其周边地区数百万人家完全依靠煤炭,燃薪的没有一家。北宋年间产煤最盛的当数山西。到了南宋时已开始用焦炭炼铁了!
      
  所以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可用的主要燃料就是柴禾、木炭、煤炭、和焦炭4种!今天国内市场上的焦炭价格是1700元左右1吨,合8两银子;煤炭价格是500-700元左右1吨,合3两银子;木炭的价格是2500左右1吨,特别好的也有1吨5000的;柴禾的价格就不大好说了!
      
  考虑到"烹杀"毕竟只是把水烧开把油煮沸,也不是要冶炼钢铁,焦碳,木炭这样贵的燃料就先不用了!只用煤炭和柴禾吧!尤其是柴禾比较易得,在烧大锅时,添加起来比煤炭还方便,烧起来反映速度又快,是"烹杀"用燃料的首选!只不过,要想把几千斤水烧沸,其所需要的数量是很可观的!而要想把几千斤油烧沸,其所需要的柴禾的量就更大!因为油的沸点比水高,花生油、菜子油的沸点为335度,豆油为230度。
  
  锅有了,柴有了,油也有了,那么炸一个人需要多少油呢?那么要想象那种炸油条一样的效果去炸一个人需要多少油呢?
      
  要是剁碎了分批炸,就是一般人家炒菜的锅也可以!而需要的油估计一桶5L的鲁花压榨花生油也就足够了!虽然在烹炸的过程中,油脂会有消耗,但是人本身也含油,从人体内熬制出的油会抵消烹炸的过程中的损耗!正常男性脂肪含量约占体重的15%左右,而女性则可达到22%左右。一般认为,如果总脂肪量在男性超过25%,女性超过30%,则为肥胖。如果是炸一个比较胖的女子(比如杨玉环和芙蓉姐姐),说不定最后剩下的油比原来的还多!
    
  但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是象那种炸油条一样的效果,去炸一个人需要多少油。还是以身高1.75米,体重一个70公斤的比较标准的人计算.人的比重约等于水的比重,其体积大概是0.07立方米!这样看即使是0.5立方米容积的司母戊大方鼎也就够了,但是从生活经验中我们知道,那么要想象那种炸油条一样的效果去炸一个身高1.75米的人,用内口最长仅1米的鼎是不行的!最起码需要一口直径2米的大锅! 
    
  直径2米的大锅,容积是多少呢?这个也不大好算,因为锅的形状未必很符合标准的几何形!我们就暂且按标准的几何形半圆球体,来计算直径2米,深1米的大锅的大概容积!我们知道圆球体积公式是:4/3乘以π乘以r的三次方,锅的容积还要除以2!把半径1米代入,最后可以得出这口大锅的容积是2.1立方米,当然不可能把这口锅全装满油,还要留点空间!这样也就大概是2立方米的样子!
  
  2立方米的麻油是什么价格呢?我楼下的超市448毫升1瓶的崔字牌香油,现在的价格是22元,根据这个计算,1升崔字牌香油的价格是49.28元,就算50元吧!那么2立方米也就是2000升的价格应该是10万元人民币!按照现在的市场价,白银是2400元/公斤,折合白银41.67公斤,83.34市斤,大约833两纹银!
    
  光油钱要833两纹银,加上炭火,人工,造办锅台,工具,铸造大锅等,古代冶炼技术和铸造技术不是很发达,铸造大锅是个高技术活,所耗费的铁料,也不在少数!这些怎么也得1000两纹银!当然锅是固定资产,可以重复使用,我们可以暂时忽略,但即使就是这样炸一个人的花费也不下900两纹银!
    
  明代一个县一年的办公银子,多者不过200两,少者仅100两!也就是说某个小县的知县如果想过一下"炸人"的瘾,就要花掉3任知县共9年的办公经费还多!每年炸一个犯人,这个县的财政立马就要破产!这还用的不是最大的锅,如果当时不是煮福王,而是炸福王,还用那口锅,那就需要16.75立方米的麻油,大致要花6670两的纹银!
    
  当然啦,我们这是比较宽裕的算法,还可以有节约一点的算法.比如采购麻油时,上千斤的买,应该有个批发价就打7折吧,这样也要583两银子的油钱!当然要是明清时代炸人,还可以用花生油炸,用豆油炸,用菜油炸,其中最便宜的是豆油,批发价格大概在6000---12000元1吨!2000升油大约是1.6吨,这样油钱的花费就是9600到19200之间,取个中位数14400元吧!也要120两银子!加上炭火,人工等等,也得180两!就算是每年炸一个犯人,这个小县的财政也要立马破产!
    
  那位说,攒点地沟油炸一炸,未必要花很多钱的。通俗地讲,地沟油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狭义的地沟油,即将下水道中的油腻漂浮物或者将宾馆、酒楼的剩饭、剩菜(通称泔水)经过简单加工、提炼出的油;二是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加工以及提炼后产出的油;三是用于油炸食品的油使用次数超过规定要求后,再被重复使用或往其中添加一些新油后重新使用的油。
    
  第一种情况地沟油的产生,正是要在好的油脂大量使用的情况下,泔水油水足,才有可能提炼地沟油;估计周王的厨房下水道里淘换1年,也弄不出半锅地沟油,况且古代应该不具备这项高超的技术。
  这第二类地沟油的产生,,所谓劣质猪肉、猪内脏、猪皮,其养殖成本并不比好的低!当然,使用成本可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况且病猪究竟在平时是少数,如果碰巧遇到猪瘟之年,那倒是可以熬制大量的猪油,但在猪油比较昂贵的时代,这个瘟猪熬制的猪油会不会首先被人拿去食用(毕竟高温条件下熬制的瘟猪的油未必那么有害)?当然碰上疯牛病也可以!
  第三类的地沟油,一方面是要"油炸事业"高度发达,比如开元年间,全长安也没几家炸油条的,这个就很难做到;要是象南宋时候,处心积虑的收集临安全城的炸油,还是有可能凑出一锅油来的.不过另一方面收集油的人力成本也不低,而且要经过相当一个时间的积攒准备,因为不大可能所有炸油条的摊子上的油,都正好达到报废状态!时间成本也不低!况且古人内未必那样讲究,会轻易报废一锅油!
    
  更要命的是地沟油08年初的价格也要5800元1吨!并不比豆油便宜多少,而获得的难度则大的多! 
  
  实际上,虽然上面的计算,已经准备让1个小县的财政破产了,但还是没有把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计算进去!那就是古代的榨油技术很不发达,油的相对价格远高于现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类似"春雨贵如油"这样的古代俚语中得到见证、在古代送10斤香油的贺礼就是很大的人情!2000升香油大概3200斤;古代人口10000户就是1个很大的县,1个小县的人口也就3300户,我们把其中最富的100户去掉,剩下的3200户也就是贫下中农了,这3200户每户要1年才能吃1斤香油!每户要把自己吃1年的香油全部捐给县衙门,才够县大老爷炸一次人的!
  
  当然,那位说要是连续不断的炸人,可以大大降低炸人的成本,况且相对于炸油条,炸人的油可以使用的次数更多些!一任知县置办下的大锅和一锅油,可以惠及10任知县"炸人"!但是炸人毕竟不象炸油条那样,有着稳定的原料来源和销路!根据历史记载,烹杀多以单个解决为主;从历史记载来看,下饺子般煮人的例子都很少,更不要说炸人啦!
    
  "炸人"作为一种酷刑,毕竟不是一种经常的,可以大量判决的刑罚,秦汉之际,烹刑常用,却没有多少油可用;在隋代以后,烹刑更是被剔除出正式刑罚之外,因此不大可能有大批待炸的人犯可以提供!这样就很难摊薄炸人的成本!当然也不是完全么有办法形成规模化"炸"人,比如把全国3年里要炸的人,全都在某年中秋集中在一个县来执行,这是可以的!但古代通讯,交通都不发达,集中和转运犯人,相当费时费力;关键是如果知县这个判刑的人不来观刑完全失去了炸人泄愤的乐趣!何况要是炸个人犯要等上3年,那不成了死缓了?
    
  置办一大锅油的费用很高,维护这一大锅油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炸了一个人之后,这一大锅香油摆在县政府大院里,其看护成本是相当高的,在香油珍贵的年代,不知有多少衙役和百姓觊觎这锅只炸过1次人的油!(可惜在民间认知上,炸过人的油又没有人血馒头那样的功效,否则倒可以衍生出一种"炸人经济"!)
    
  根据以上的理论推导,由于经济和可操作性上的原因,虽然"下油锅"的口号喊得震天想,但实际上真的想要把整个人放进油锅里炸却是一件很奢侈很豪华的事情!上面说了由于种种的原因,实际上古代真正"炸人"的记载是凤毛麟角,所谓烹杀,主要是采取的"煮人"的方式,在古书中"煮人"的记载则屡见不鲜!被煮的三脚猫的小角色,我们就不去管他了,我们可以盘点一下那些被煮了的名人!
 
  "煮人"最早的历史记载,大概是周文王的儿子伯邑考在殷都作人质,纣王把伯邑考放在大锅里“烹为羹”,赐给文王。西伯不知是人肉羹,就把它吃了。这是古代烹人的最早的事例。但是究竟是切碎了煮和整个煮的,交代的并不清楚!
    
  周夷王在位时,齐哀公因纪侯在周室进谗言,而被周夷王用大鼎烹死。 齐威王也曾施用过烹人之刑。当时阿大夫荒于政事,治下境内百姓贫苦,阿大夫却贿赂齐威王左右的人为他说好话。威王查明实情,将阿大夫和左右为他说好话的人一同烹死。战国时,乐羊在魏国做将军,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当时正在中山国,中山的国君就烹死乐羊之子,制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并告诉他这是他儿子的肉。乐羊坐在军帐中,接过肉羹喝光了一大杯,表示攻打中山的决心毫不动摇,结果很快灭掉了中山国。
    
  秦汉之际,烹刑常用。秦末楚汉战争期间,刘、项双方都爱用烹刑。周苛为刘邦守荥阳,被项羽俘虏,拒绝投降,顶羽就烹杀周苛。成皋之战时,项羽抓到了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传话给刘邦说:“你不赶快过来投降我,我就烹死太公。”当然最后项羽还是被刘邦调戏的没敢下手。还有刘邦派郦食其去游说齐王田广,让他归顺,郦食其刚见到田广,寒心已率大军攻占齐地,田广大怒,就烹死郦食其。东汉末年,董卓作乱,他俘获颖川太守李旻及其好友张安,要把他们活活烹杀。李、张二人临入鼎时说:“不同日生,乃同日烹。”二人在临死之前还有心说出这样的诙谐之言,真乃是人物!
  
  汉代以后,烹人的酷刑并未绝迹。十六国时,后赵石勒擒获刘寅,当即将他置于鑊汤中煮死。东魏孝静皇帝武定八年(550),常侍侍讲荀济与华山王大器、元瑾等密谋除掉高欢,高欢觉察,将华山王大器和元瑾等烹杀于市。这些,都见于正史记载。
   隋代以后,朝廷颁布的刑法正式规定的死刑只有绞、斩、凌迟等,但烹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刑罚一直有人使用。五代时,后唐明宗长兴年间,姚洪奉朝命率数千人戍守阆州,被叛将董彰拘禁,董彰叫人架起大鑊,添满水烧得滚沸,让十名壮士割姚洪的肉放在锅里煮而食之。这是将人一边凌迟一边烹,比烹煮整个活人更惨毒。李自成抓住明福王后,让手下人把他绑上,剥光洗净,又从后园弄出几头鹿宰了,与福王同在一条巨锅里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椒一色,终成一顿美餐。 但也有的说法,是杀死福王后和鹿肉一起煮的!
    
  上述种种烹人之刑,都是用水煮,这符合“烹”字的本义;但是,历史上也有用油炸人的酷刑,这也叫烹,或者叫油烹。南朝梁时,侯景亡命东魏,后来又南奔,高澄命令部下抓到他的妻子,先剥下面皮,然后又用大鑊盛油把他们煎死。但是煎和炸比起来显然用油量要少得多!
    
  把史书翻来翻去,3000多年的历史中,真正被炸了的名人,我找到的也就明朝的铁铉一个!明初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占领南京,大肆杀戮建文旧臣,其中将兵部尚书铁铉割鼻之后处死,仍不解恨,又命令把铁铉的尸体投入大锅中,让武士用铁叉翻转铁铉使他面朝朱棣,以示谢罪之意,但怎么也不能把他翻转过来,正在捣腾时,突然铁铉尸体爆裂,滚热的油四处飞溅,武士们慌忙散开,这才作罢。铁铉的尸体也在顷刻之间焦黑如炭了!但根据《明史》和《明史演义》中的记载,铁铉是被凌迟碎割后,才投入“盛油大镬”的!这样也就不能算是整体炸了!

  不过3段记载中,都有“油沸,内侍手皆烂,咸弃棒走”之类的描述!从中可见,由于很少炸人,即便是朝廷也缺少有经验的“炸人大师傅”,只能由太监和武士客串,因此行刑人员被烫伤的事情时有发生,也从侧面说明炸人是个难度很高的技术活,不是轻易可以掌握的!至于整体“炸活人”的记载,迄今为止,我还没查到!"
    
  倒是清末学者俞樾讲过一个故事,说四川巴县有一名武生,自恃拳勇,武断乡曲,有一天他做梦被阎王抓去,让他受地狱里的种种酷刑,其中就有油炸。俞樾写道:“(冥王)乃命狱卒,以铁叉叉入油鑊中,顷刻肌肤糜烂,脏肺焦灼,苦不可言。”这虽然是梦境,却能反映出用油烹人的那种惨状。
    
    
  所以,我几天研究得出的最后的结论是: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史中,由于经济和可操作性上等方面的原因,拿完整的活人“下油锅”这种听起来很豪迈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只是存在于民间传说和文人臆想的梦境中!

277粉丝
xixihaha1130 黄晶石的觉悟2013-7-5 08:27 显示全部楼层
<
擦  古代物质生活果然贫乏

评分

参与人数 1 +2 +5 收起 理由
gdy_xyz + 2 + 5 沙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df1616 M·Team!2013-7-5 08:55 显示全部楼层
<
下油锅总是先炸下半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37粉丝
Juster Elysion~楽的次元2013-7-5 10:56 显示全部楼层
<
好学术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8粉丝
LALSA 黄晶石的觉悟2013-7-5 12:21 显示全部楼层
<
LZ,你搬运呢,还是自己写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20粉丝
燃尽的密斯提斯 Elysion~楽的次元2013-7-5 12:45 显示全部楼层
<
长见识了,下油锅的成本太高,也就只有个威慑作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df1616 M·Team!2013-7-5 13:09 显示全部楼层
<
古代用的是基油,也就是新鲜的蝌蚪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90粉丝
lovezoe 黄晶石的觉悟2013-7-5 14:21 显示全部楼层
<
好长啊,留着以后慢慢看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41粉丝
feisezhilian 族长2013-7-5 14:50 显示全部楼层
<
这个真的没研究过...= =话说 居然都对这话题感兴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41粉丝
feisezhilian 族长2013-7-5 14:51 显示全部楼层
<
xdf1616 发表于 2013-7-5 13:09
古代用的是基油,也就是新鲜的蝌蚪汁

小豆腐 ,真相了 果然是那样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新用户登入

小黑屋|萌子岛

GMT+8, 2025-2-8 04:52 , Processed in 0.371086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Copyright 2020  atollmoe©.a2.1.0 All rights reserved. 9+

Copyright 2009  supported by zhixuan© oeo© oko© All rights reserved.Thank you!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