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已知天命的冯小刚,却不时象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伙子一样,横眉竖眼地说出些冒大不韪的话,或如先前顶着底层民意污蔑屌丝这个流行词,或如最近在两会上倡议拍文革题材的电影……说实话,我总是能从他这种貌似的激进中,闻到一股浓浓的乡愿。 ![](http://img1.gtimg.com/ent/pics/hv1/62/102/1285/83583197.png)
他敢提议拍文革基于两点。一是在他提议前,大量文革题材的影视剧早已获准开拍,如去年在央视一套播放了45集,且大受欢迎剧集的《知青》,没错,这些影视剧多数基于知青生活,不因别的,只因这帮正值青葱岁月的可怜虫最易遭到浪漫化和励志化,于是,青年人上山下乡这段历史,变成了“如歌的岁月”,变成了40年前城市青年的《乡村爱情故事》。 在相关部门看来,这些浪漫青春励志片取得的成效是喜人的,若相关文革的影视剧都拍成这样的话,多拍亦无妨,更何况——对冯小刚来说,《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已充分证实了他应付敏感历史题材的能力,面对重大问题的态度,他是令人放心、值得信赖,且经得住考验的好同志(频频颁之体制内电影嘉奖即为证据),既然他要去拍文革,那就尽情地拍吧——谁还会比他拍得更好呢?这是第二点。 冯小刚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他用姿态对实质的掩饰之上,他那种敢于去碰敏感题材的勇气,消弭在他在碰敏感题材时候,恰恰避开这一题材中最为敏感的那一部分的狡黠之中。而所谓最敏感的部分恰恰是令这一题材成为敏感的基础——如果知青们果然在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的话,那这个题材还敏感个屁呀。 譬如,他将《唐山大地震》拍成一部亲情催泪片。《一九四二》则干脆地控诉着万恶的国民党和侵略者,跟建国以来数不清的控诉万恶的国民党和侵略者的电影一同,反衬出新中国人民比蜜还要甜的生活。所以,冯小刚将文革拍成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对此,组织上是完全有信心的。 冯小刚显然在避重就轻,而对于绝大多数正是通过这些电影而第一次了解那些相关历史的观众来说,避重就轻就是颠倒黑白。更要命的是,这种诠释是垄断的,没人再有本事获准以相同的高规格对观众做出解释,就像小和尚从老和尚那里知道女人是老虎的同时,被永久剥夺了下山的权利,由此,女人永远是老虎,唐山大地震永远是亲情的试金石,文革呢,则永远如歌。 不作为比做坏事好一些,闭嘴,也要比说假话或不着四六的话强。所以,能多远,就请冯小刚离文革及一切历史、政治题材多远吧。 那么,为什么他不能像周星驰那样老老实实一直拍拿手的喜剧呢?或许因为他还真有某种源于文革教育体系(文革开始时他8岁,结束时他18岁)的,文化、政治上的抱负,不为人民干点什么简直令他寝食难安,不上纲上线,也不合自己大师的身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