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
一、医保互认 各地报纸最热门头条是“医保缴费年限将各地互认并累计”的国务院通知。根据由新华社转发的这份《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在各地互认,累计合并计算。此外,纲要还提出“十二五”期间将研究弹性延迟领取养老金年龄的政策。 《新京报》的解读报道得到了门户网站的广泛引用,根据记者对通稿的补充,“实际上,2011年7月正式实施的社保法,已经明确提出‘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医疗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此前,人社部、卫生部等也曾就此专门下发过文件。不过,医保关系转移接续进行得并不顺利。” 官方数据也承认了这一点:“2011年,我国跨地区转移医保关系仅50万人次,转移个人账户基金仅为2.2亿。而目前我国参加城镇医保的人数已达到47343万人,农民工参加城镇医保人数也达到4641万人。” 比起北京同行们的那份“8个数字帮你读懂养老金”或者“3张账单帮你算清养老钱”,《南方都市报》更愿意值此表达自己的忧虑,在社论《医保互认累计,严密转换机制是关键》中叹息,“这项政策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但好的政策方向并不一定能确保政策的落实从而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此次纲要虽已给出清晰的原则框架,亦已明确年限可以累计,但对于年限如何累计、统筹基金转移比例、统筹区间不同部门的接洽、转移后的待遇等均未有规定,这必然会给地方留下拒绝实施的借口。为此,在原则框架之下还需制定各项具体细致操作制度,在统一的严密转换机制下方能保证政策的落实。” 被这份广东省委机关报子报用来作为前车之鉴的就是深圳:“此前深圳的医保办法将累计年限从15年延长至25年,并规定断交三个月累计年限清零,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正是因为医保无法异地转移,这项规定就几乎等同于要求一个人在退休前须连续在深圳工作25年且不换工作,否则退休后的医保待遇就会受到损害。” 的确,虽然在全国范围内跨省跳槽的人都因医保无法异地转移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权益损害,但作为流动人口庞大的经济特区,深圳在聚光灯下无处可逃。而在这个问题上,恐怕没有任何一家媒体能比《晶报》更有发言权,在过去一个月中,这份深圳报纸表现出了同行难以企及的勇气和能力——如果说连发社论挑战“延迟退休”动议还算与各地市场化媒体同声连气的话,那么,从《医保“清零”政策缘何引发如潮质疑》到《“医保清零”政策:都被误读四年了?》再到《医保政策究竟该谁说了算?》,这种对本地公共政策的步步逼问堪称中国媒体罕见现象,甚至超越了人们通常认为的广州报纸比深圳报纸更加“大胆”的评价。 《晶报》的回报是在可以在上周六宣布:“昨天,‘@深圳人大代表郑学定’在微博中透露,深圳社保部门将就‘医保清零’政策广泛听取社会意见,并准备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相关情况。”此前,根据深圳社保局的解释,“6月‘断缴医保三个月清零’的说法是对政策的误读。‘清零’是指连续缴费年限重新计算,一旦重新计算会影响下一年度的医保待遇,也就是医保报销比例。但不影响累积缴费年限。只要累计时间够年限,就不会影响退休后医保待遇的享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