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一、不是人才问题。 二、不是一个问题。 三、不仅仅是盗版问题,光说这个只是找借口。 四、“动画即儿童文艺”与“母语嫌恶”的疏导问题。 五、投资环境与审查机制问题。 六、媒体协作问题。 此外,在这边看到mathildajazz朋友认为“部分作品刻意模仿日本作品风格,丢弃了本国动漫的精华。早期的中国动漫中也有非常经典的作品,譬如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聪明的阿凡提等。但后来的作品中就鲜有这样的典范出现”这也是赶不上日本动漫的问题之一,但这其实是很多投资人、制作人,甚至是创作者与观众、读者的另一个误区: 众所周知,我们从整个世界的动漫行业来看,日本动漫虽在衰败,但仍在短时间内无法追及,这是因为什么呢?只从作画技术这一层面而言,日本的动漫产品的作画风格是多样的,观众、读者可以自然的找到自己所喜欢的,我们甚少听到日本的上层业者说“我们要做大和民族风味的产品”,而是告诉创作者们“你做出你自己的风味,我们来卖”——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感到日本动漫的类型是无穷无尽的。 那么,既然日本人已经用这种方法成功了,就说明这种方法是具有其使用价值的,我们可以不用这种方式,但为什么我们偏偏要反其道而行、强迫自己的创作者们背离他们自己所喜欢的画风、所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而一定要让他们做出“统一风格的、中国风味的动漫”呢? 其次,无法否认的是,中国的很多动漫爱好者——夸张的说,甚至是绝大部分动漫爱好者——都是受日本动漫的影响才喜爱上这一事物的,本土动漫市场的“可思考主体”的品味亦是更倾向于日本画风的,那么,既然市场喜爱,我们又为什么要强迫创作者们背离市场的趋向去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中国风味的动漫”呢?是因为某种莫名其妙的自尊心吗? 最后,再进一步微缩来说,其实“日式动漫风格”这东西说白了只是“一个工具”,体现中国风味并不是非得要扔掉这个工具自己再重新打造一个新的工具,而是利用这个舶来的、方便易用的工具去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东西——举个小例子,当你在一幅日式风格浓厚的画作中发现墙壁上出现“办证 158××××××××”的字样时,你还会认为这是中国大陆以外的地方吗?我认为细节才是应该展现中国风味的地方,细节才是王道。
又有人说:
原因就是缺乏人才的问题。这是最最核心的问题,其他问题都是扯淡。动画漫画都一样。创意产业,创作的是人,不是产业,离开了创作的"人"本身,还有什么好谈的吗? 日本漫画在手冢治虫画漫画之前有产业可言吗?还不是几个人主导撑起来的产业? 说中国漫画家技术没问题的论调我见的很多,我不知道说这种话的朋友对漫画有没有基本的欣赏眼光。关于具体技术方面问题我就不细说了,有点理性欣赏水准的人也应该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业内人估计是自我保护意识强不愿面对,如果是搞混插画和漫画技法的朋友,那我就按逻辑解释吧。 试问,既然他们技术那么厉害怎么不去日本当第二个小畑健呢?这个人气漫画家就是除了技术强之外没有优点呐,这特点就跟大家描述的中国漫画家一样。而且光作画不用想故事,稿费也很不菲,如果真有此类型人才,那为何我们没听说他们在日本漫画界混的多好呢。是因为他们想不到吗。 中国大陆的所谓漫画家,除了几个人之外,画技都是普遍烂到一塌糊涂,根本够不上日本或美国甚至是香港韩国的行业标准。这是确切的事实。 够得上的作者都已经在日本连载了,但也谈不上出彩,连载杂志也是比较边缘一点的。漫画本身没有国界,语言障碍也不是问题,作者本身能力可以的话必定会被日本市场看中。现在韩国漫画市场崩溃,高明一点的漫画家很多都进军了日本,青年漫画到少年漫画都有他们的身影,既然韩国人可以,那么中国有才能强于技法的漫画家(要是存在的话)为什么就不可以呢。虽然在日的韩国漫画家离主流还是有距离,但也有成功案例,最成功的漫画家组合的作品是新暗行御史。还有后续作被动画化,但我不记得作品名了。大陆区华人漫画有作品在日本动画化了吗?如果我孤陋寡闻一直不知道大陆华人漫画家在日本台湾香港等市场上的优秀表现,那我就承认不是人才问题。 话说中国的cg插画技术在整体水平上确实非常厉害,属于世界先进水准,但只是cg技术而已。这跟动漫没有半毛钱关系。顶多也就0.25毛的关系吧。 所以,除了真正几个人才之外,那些能力低下的所谓漫画人一边自欺欺人一边找借口抱怨,还诉苦多辛苦多艰难赚同情分,就让人产生了这种错觉,莫名其妙把问题推到大环境问题,上面的九千院九千老师分析的母语嫌恶理论就让我非常震惊,怎么能把问题的原因怪罪到读者层头上呢?这真是经过思索以后的答案么?难道观众们骂所谓国产大片主要因为那些片子是国产,而不是制作的不好? 就连大家自欺欺人认为不错的技术都是如此,那就更不用说核心的故事编剧能力和镜头能力,还有从业者文化底蕴等深层问题了。 还有就是创作环境啦审查啦之类,这些也都是安逸的借口,如果是相关创作者说这种话,他就应该为这想法感到可耻。 手冢治虫当年的创作环境就很好吗?JK罗琳在写哈利波特的时候是因为生活有保障,闲着没事写的?创作放到任何国家都是无名时期饿肚子,红起来大富大贵的事情。你做出来的东西客观来讲确实很优秀,那你不用愁卖不出去,国内市场不行那卖海外,特别是收入高受众多的日本美国不就行吗。国内审查限制自由的问题很重要吗?既然没有分级那做全年龄向不行吗?我就纳闷按这种说法功夫熊猫是怎么通过审查的呢。 我记得一句话,审查越是严厉的国家,就越有可能诞生杰作。 把问题推到环境上,是不是反证着他们否认创作人员是动漫行业的主要角色呢。 关于动画的现状也是缺乏优秀的核心创意人才,随着社会氛围一同浮躁。说是产业其实也就是外包国外的OEM代工加上培训,其实跟数码界差不多,主要富士康等工厂代工国外的火热产品,偶尔蹦出一个汉王之类的货色拿三流产品玩爱国营销,还有随处可见的粗制滥造的国产山寨产品等。 创作创作,做事的是人,不是环境。但提问者也不用这么忧国忧民,该来的时候就会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再说了,华人漫画家中不是有陈某吗。 补充一下,至于人才为什么稀缺,那是因为中国的优秀创意人才本身就相对稀缺,不只是动漫。非要加以分析的话我们会发现国内从业人员结构比较畸形,不像日本或美国有各式各样专业和经历的人投身创作,也没有那么多富有文化素养和文学功底的人参与,在中国一般都是只沉迷ACG导致思维不成熟的半小孩占据很大一部分,就谈不上创作灵魂了。从爱好者转变为创作者,一般来讲顶多是同人。这跟教育和体制没多大关系,把缺乏创意人才的问题怪到教育体制上也是不妥当的,因为再怎么用强权磨平创造力也总会有几个人漏出来,而且对压抑的叛逆心理理论上可以比自由地区更具有创作爆发力。众所周知动漫是由少数顶级的天才作家的名作决定行业水准的,这样的天才可遇不可求,在现今日本的一线漫画家中也是屈指可数吧?如果以中间档次的平庸作品的数量作为行业标杆,表面上感觉欣欣向荣就好,那就是政府的逻辑了,没有任何意义,只会浪费税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