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上午,药家鑫杀人案被害方代理人张显突然宣称:被害人张妙的父亲张平选等人,愿意接受以前药父药庆卫表示“赠与的20万元”,第二天就要到药家拿钱。而此前,张家已拒绝了该赠款;而且张显曾不止一次宣称“不要带血的钱”,张家也得到至少76万元的捐款。 昨天,张家果然去药家索款,还有大批记者随行。虽然张显表示自己“仅仅是围观取钱情况”,但他的“高调”成为众矢之的,引发药家代理人、邻居的怒火,双方发生推拉、撕扯,张妙丈夫挥舞的拳头,更是被定格在照片里。 对很多人来说,张显一方的出尔反尔,的确“过界了”。这位激情代理人(非律师),也从正义的神坛默然退下,遭到舆论一边倒的指责。然而人心的变化又十分微妙,“后药家鑫时代”的正义与情感,错乱地交织在一起。 药家鑫已然伏法;张显对药家“有权有钱”的指控,也被彻底证伪。激情消退,人们发现药案早些被赋予的草根反抗“权贵弄法”的意义,子虚乌有。巨大的幻灭感、被利用感,隐隐袭来。张显一方的确把一桩普通刑事案件提升为社会对立,消费了公众的正义诉求。之后,药父起诉张显诽谤其名誉,目前此案尚未宣判。 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张显突然宣布要求药父履行赠款承诺。有人质疑:这位代理人不是在维护张家的利益,而是为自己的官司“围魏救赵”。而药父表示:当初20万元是他们亲手交给张父的,张父收下后又将钱寄回。令药家愤怒的是,张家在接受采访时撒谎,称药家送钱的时候,张平选并不在家,也没收钱。 关于法律上药家是否有义务继续“赠与”这笔钱,倒不难分析:因为这20万元不是法院判决的赔偿款,且药家鑫伏法时已经成年,药父的确只是在“赠与”,而不是“赔偿”;张家不要,又退回了,那就完成一次赠与;至于,这一次张家突然要求“赠与”,药家不给也属正常。 再看看,公众心理是如何微妙变化的。 首先,张显一方面不止一次宣称“不要带血的钱”,只要药家鑫的命,这次的态度转变的确让人吃惊。其次,当初给予受害人家属捐款,有七八十万元。至于这笔钱,到底如何在张妙夫家、父母家,以及孩子身上分配,公众一直不清楚。现在,张父突然称只收到10万元,而且小半年时间居然就用完了,所以要向药家“索赠”,无疑破坏了张家受难者的公众形象。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还是张显索赠的“强势逻辑”,丝毫不顾及与他之前言论的矛盾——“药家鑫留下遗愿让其父母看望张妙的父母和孩子……就看今天啦,围观吧。”“任何人都要对自己言语负责。网络一样也讲诚信,因此,我相信药庆卫会践行自己的承诺。”一个诅咒要消灭药家鑫灵魂的人,突然热衷于实现死者的遗愿了;一个在网上散布了不诚实信息的人,突然谈起了网络诚信。正是以上的点点滴滴,彻底颠覆了张显的公众形象。 但值得一说的是,虽然网民普遍认为这次张显“过分了”,但张显、张家的确没有违法之处,他们也有权提出索赠的主张(但未必能得到)。这里就有一个正义与情感冲突的问题了。 评价一个公民的权利义务,乃至判决一个人的生死,不能建立在好恶之上,因为人们的情感是微妙的,也是变化的,甚至变化得毫无逻辑可循。比如,媒体大亨默多克因为窃听丑闻被拉去听证,当有人向他脸上抹剃须膏时,大家很开心想看大亨丢丑,但当他干练的太太奋起反击护夫时,大家又心向护夫小女子了。而正义——舆论正义、司法正义都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石。 不要因为人家开车,就认定那是“富二代”,臆想出“原罪”;也不因为人家是农村的,就认定人家“难缠”,生出反感。坚持对事实负责,不受情感左右,才不被貌似正义的词藻所迷惑;理性、公正参与公共事件,才能达致社会正义的整体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