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影评价的参考系
从电影评价的主体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学院派,主要是专业的学者和影评人,可参考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和欧洲三大电影奖项;二是电影观众,最有参考价值的是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nternet Movie Database,简称IMDb);三是中国电影人,包括大部分导演、编剧、评论人,主要的代表是国产商业大片的导演和编剧。
其中前两个评价主体代表了电影评价的主流,二者对电影的评论基本相同。第三类主体代表了电影评论中的非主流,用一句骂人的脏话就可以将这类主体清楚的表达出来:“你丫才是拍商业大片的呢,你们全家都是拍商业大片的!”
前两个评价主体偶尔也有冲突的时候。最突出的表现是第6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授予了《阿甘正传》,这当然无可厚非,阿甘正传在艺术性上堪称完美,思想主题足够深刻。但当年的提名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截止2011年7月2日,IMDB评分为9.2分,高居IMDB排名第一位。而阿甘正传评分为8.6,排在第31位。
其实这个很好理解,阿甘正传顺应了美国当时的文化和思想潮流(当时美国盛行关注弱势群体,有人调侃,只要是拍傻子,就能拿奥斯卡奖,如《雨人》、《不一样的天空》等等),串联起了美国的历史和文化。《阿甘正传》其实是奥斯卡顺应美国社会长期弥漫的强烈的反智情绪和抚平越战伤痛呼声的产物。出了美国本土后,阿甘正传很难得到其他国家的电影观众在情感上和思想上的认同。我看《阿甘正传》时,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后半部直到现在也没看,而且在有生之年也不准备继续看了。原因很简单,这个是一个成年童话,让人看到了生活的美好,但未必会引起我的共鸣。无论如何,这个世界上总是聪明人更容易活下去,聪明人更容易产生公平、正义、真理的信仰。与未经尘世诱惑和洗礼的单纯,经过苦难磨砺和洗礼的单纯才是人类思想进步的终点。《阿甘正传》在奥斯卡的胜利,是学术派的胜利,是美国思想和文化的胜利,但那只是美国的文化和思想。代表人类普世价值的《肖申克的救赎》之所以稳居IMDB排名的首位,是因为电影讲述了人类思想和情感中的共性的东西,电影中传递出的人性的救赎能够在最黑暗的监狱里熠熠生辉。
当然,《肖申克的救赎》当年也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从这点上看,这部影片的技术性和艺术性与《阿甘正传》不相上下,只是因为奥斯卡本身固有的“美国特色的资本主义”,才使得《肖申克的救赎》成了影迷心中永久的遗憾。那一年的《狮子王》、《真实的谎言》也都是非常优秀的影片。
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就是《拆弹部队》和《阿凡达》。目前,《阿凡达》在IMDB上排名182位,票房无敌于天下,而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拆弹部队》则不见踪影。其实,这两部电影放到其他年份,几乎都不能获奥斯卡,这年实在是没有太好的影片了,所以只能矬子里拔出一个《拆》。纯粹从技术角度将,《拆》比《阿》更有资格获奥斯卡,无论是服装、台词、情节还是人物角色。但是《拆》的思想性和《阿凡达》相差十万八千里,《拆弹部队》完全是美化伊拉克战争,而《阿凡达》是在反思和批判伊拉克战争及美国的中东政策。这年的奥斯卡成了政治的牺牲品,缺乏了艺术具有批判现实的勇气。在《拆弹部队》中,我完全无法认同主人公这个战争犯的行事和思想动机。战争应该是让人们用来反思的,不是吗?怎么能够成为一个精神病发泄欲望和情绪的场所,怎么能成为一个变态挑战自己赌博心理的地方?所以,从思想性上,《拆弹部队》是毋庸置疑的大烂片。但《阿凡达》也不用不服气,放在任何一个年份,这种影片连最佳影片的提名都得不上,除了视觉,还有什么?剧情、台词、角色,一无是处。
大部分而言,奥斯卡和IMDB是差不多的。如《教父》系列、《指环王》系列、《飞跃疯人院》和《卡萨布兰卡》等等。所以,评价一部电影时,奥斯卡和IMDB是我们重要的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