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质量Be星不单纯,三合星系统可能比预想更常见
在研究银河系一些最亮、最热恒星后,科学家发现由快速旋转恒星、作为食物伴星组成的联星系统,可能有不少其实属于三合星系统。
Be星(B-type star)是一种具B型光谱和巴耳末发射线(1条或多样)的异质恒星,数量占整体B型星20%,特征为被由气体组成的圆盘包围,而它们的巴耳末发射线便来自这种类似太阳系土星环的圆盘。
天文学家目前共识认为,圆盘是Be星快速旋转作用下从恒星分离的星周物质,但也有另一种“恒星吸血鬼”现象有趣解释:Be星主要存于联星系统,假如Be星有足够近的伴星,前者便通过自身引力剥离伴星物质形成圆盘,吸收的质量更助长较大Be星自转速度。
但在分析欧洲盖亚卫星数据后,科学家发现这些Be星实际更普遍存在“三合星系统”的证据。
研究人员观察B型星与Be星在夜空移动的方式,如果恒星沿直线移动,基本上它孤身一人;如果多颗恒星一起行动,则我们会看到恒星轻微摆动。
乍看之下Be星伴星比例比B型星还要低,但研究人员表示,看不到Be星伴星可能是因后者太过微弱,查看另一组数据寻找距离较远的伴星后,研究人员便发现B型星和Be星伴星比例非常相似,由此推断出许多情况下,Be星存在的系统内应有第3颗恒星迫使伴星更靠近Be星,并导致伴星质量不断被Be星吸收形成Be星圆盘特征。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平常很难看见Be星伴星,因为在被吸血鬼Be星吸收这么多质量后,它们变得太小太微弱,无法被探测。
这项基于盖亚卫星数据的结论挑战现有恒星形成理论,也会影响我们对黑洞、中子星、重力波源等天文现象的理解,原本认为联星系统是恒星演化极重要元素,但事情可能远比这更复杂,现在我们还需慎重考虑三合星系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