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贰佰伍拾】的含义
关于【贰佰伍拾】的含义,其实大家都清楚,一般是用来形容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PS:不知道为什么,这里有憨豆先生乱入啊{:5_105:})
不过真正的出处大家清楚吗?
这里有个传说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齐、楚、燕、赵、魏、韩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和被财色所迷惑的人。
不过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沿着古往今来的书籍资料一点点回顾:从早期的《尔雅》《说文》《康熙字典》中均未见任何关于【贰佰伍拾】的记载,甚至现在的《辞源》《辞海》也找不见!那就奇怪了,前面的故事可是发生在战国啊?咳咳,其实也不奇怪,后人借古人之名而遍的故事多了去了,也不差这么一个【贰佰伍拾】了{:5_105:}
那么在哪里能找到呢?答案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上书有:“[方]半瓶醋”。
这个“半瓶醋”,其语出自元杂剧《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在清代的《石头记》六十四回也有书:“又有一等半瓶醋的读书人。”所谓“半瓶醋”,即“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比喻一知半解却好人前卖弄,也叫“半吊子”。“半吊子”,就是二百五十文大钱,也就是“二百五”。
顺着时间河流向现代搜索,有清代吴趼人于1903年-1905年发表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书中第八十三回:“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早年的昆曲《蝴蝶梦》中也有“二百五”这么个人物;而在1913年,上海亚细亚影戏公司制作了由张石川执导的电影短片《二百五白相城隍庙》,由丁楚鹤出演主角“二百五”,这个第一次走进上海的农民,由于不懂规矩,傻气四溢,闹剧不断,被演得惟妙惟肖,给人印象极深,此后“二百五”不胫而走,流行各地;1924年,陈独秀在《收回教育权》一文中也提到“二百五”一词;1949年,上海大同电影公司又摄制了电影《二百五小传》,描写一位正直憨厚、爱打抱不平的评戏艺人,其绰号“二百五”。此后,“二百五”的“名气”更大,几乎传遍全国。
从以上分析来看,猜测“二百五”一词很可能产生于晚清民初。至于“半吊子”,可能就更早一些了。
其实说了这么多,最后想说的是这么一句:老子今天的连续签到也终于到了这个数了……{:5_108:}
战国时期就有乘除法了?我读书少不要骗我。。。 水一手好贴……
250 {:11_494:}原来是熊猫的意思 战国人会除法。。。他们最多会个勾股定理 泣雨星辰之殇 发表于 2015-9-9 21:48
战国时期就有乘除法了?我读书少不要骗我。。。
所以说是后人编的故事 perconuwent 发表于 2015-9-9 23:44
水一手好贴……
250
咱就是水也要水出花样不是{:5_147:} 銀閃の風 发表于 2015-9-9 23:59
原来是熊猫的意思
今天是251了{:5_147:}曾经的熊猫已是过去 樱鬼丶 发表于 2015-9-10 13:28
战国人会除法。。。他们最多会个勾股定理
估计是后人编的故事吧 战国时期就有{:11_497:}除法了?我读书少不要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