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欣赏音乐又不同于听歌,听歌最多充其量就是以好听为目的,图的是一个舒畅。
而欣赏音乐则不一样,面对一首好的音乐,更应该是有感而发,通过与自己的人生经验与阅历来与音乐对话,来与自己对话。
有的人听歌问自己问不出来个所以然,而有些人则可以问出一大堆的深刻的想法。
对话的方式也很多种多样,有的人只用看乐谱,有的人需要去现场,有的人需要用很好的设备,而有的人只是下载一首音质不好的歌曲用一个很随意的播放器照样可以听得很快乐。
我们不能说一定去现场听歌的人所得到的感悟就比随心所欲听得人得到的多,感悟的多。所以对于欣赏音乐本身的关键在于与自己的对话与自我的升华。
那么好的设备或者去现场又是为了什么呢?
去现场听名家演奏或者用好的设备来听,无非是为了两个目的
尽可能接近于作者想表达的本意,有些细节或者层次是作者想通过其表达自身感受的点睛部分,但可能音质差的或者在设备上很难得到正确反映,那么我们就没办法感受到这一点睛的神来一笔。也自然理解是不太还原的,就好比翻译资料与原文,原文的价值明显要更高,原因就在这里。
而听现场或者好的设备的另一点就是去品味演奏家或者制造商对于音乐的理解,说明就好比文学作品中常常有公认的翻译的很有水平的译本或者对于文章的批注,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一样,好的演奏家或者生产商会有其自身的理解,而这些理解恰好是可以帮助我们品味的关键。所以这就是好的器材与去现场的最优势所在,即在名家的点拨下去品味一个尽可能真实地音乐。
导师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好的器材,好的演奏家也是如此。
至于专业人员是否有非专业人员对于音乐的理解深度更深也是值得推敲的,专业人士不可否认的在演奏方面会有绝对优势,但并不意味着能够有更深的感悟,这也就是“手”与“师”的差别。
并在另一方面也是由其生活经验与生活层面所决定的
一个文学大师对于音乐的感悟能力和品味能力又有几个人能说比10年专业小提琴手低呢?
因为前者已经开始对于人生开始对于生活有了很独到的见解,大化无形,音韵相通罢了。而后者也有可能有绝对音感等等,但这些仅仅是技术,谁又说了有技术的人一定能够造产品呢?10年的小提琴手不排除技术精湛但是这十年全部扑到技术上的人还少么?又哪有能力去品味呢?
所以品味音乐跟行业估计是无关的,跟家境估计也是无关的
更多的是跟自己的心境,经验,履历是很有关的。
宽广者听音很难狭隘,偏执者听曲目很难打开心扉,人生匆忙过客不提生自己者也很难细细的去理解体会曲目而出现盲目浮躁,动辄秒杀高于一切的心态。
欣赏音乐,无非是为了在与自己的对话中去升华自己,有一个能够感悟音乐魅力的人又何来高低贵贱呢?
那么,听歌,设备如此,生活又该如何呢?我在此对我产生了新的疑问也藉此避免人生匆匆吧
Copyright 2020 atollmoe©.a2.1.0 All rights reserved. 9+
Copyright 2009 supported by zhixuan© oeo© oko© All rights reserved.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