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附上一篇介绍日本生活习俗,文化的文章,写的很不错,
非常详细,在我看来,有些非常熟悉,亲切。
时间过得很快,来日本已经两年了。
我是北京人,从小到大没长时间离开过北京,大学也是在北京念的(当年考大学的时候特反叛,很想离开北京,离开父母;本科6个志愿,5个全是离北京1000公里以上的地方,如长春,兰州,成都等地,但未遂)。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工作,头一次出国就是常驻。问领导去多久,领导说,先去了再说吧,于是在2005年春天一个狂风大作的上午,我离开了生活了26年的北京。
刚来到日本时觉得气候很好,很湿润,污染也少,当然这是和北京比较。我去的城市是大阪,日本第二大城市。这个地方除了地震,没什么灾害性的自然现象,05年眼巴巴地想看台风,可是吹不到这里,这里是内海,受台风和巨浪影响很小。到了冬天,我这个中国北方人还是很痛苦的,感觉阴冷。这里的房子全是不保暖的,没暖气,估计和中国南方相似。晚上只能开空调,每月电费1万日元,心痛。公司里的日本职员总说冬天干燥,也许吧,但把她们弄到北京过冬,估计就知道干燥的内涵了。这里雨水还是很多的,冬天差不多1-2周要下一次雨,夏天每周都会下雨,还有一个月的梅雨,那是很烦人的。
为了方便后面的比较,先说一下这边的收入。公司不同,差别较大,大公司挣得多;男女不同,待遇有别,女性受歧视。一般25-30 岁的公司职员每个月工资18-25万日元,补贴1-5万,扣除保险税金后,发到手里大约18-25万,每年2-4个月工资作为奖金,全年收入大约300- 400万日元;男性偏向400万,女性偏向300万。这边去年大学本科毕业生起薪是20万日元。临时工工资每小时800-1000日元,重体力劳动和夜班能达到1000-1200日元/小时。人民币和日元的名义汇率是1比15,但按购买力计算(不包括买房),笔者感觉平均汇率应该是1比60(食品、音像制品大约1比80;房租大约1比50;其他大概1比50)。也就是说,在日本工作的25-30岁的男性,按购买力计算收入相当于6-7万人民币左右,这个收入在北京上海生活(租房),大家也许就心里有数了。日本大一些的公司的正式社员,基本每年都会涨工资,大约3-5%,所以基本上每个月的工资,30多岁挣30多万,40多岁挣40多万,老板要是不给你涨工资了,估计你也混到头了。
民以食为天,具体说说饮食情况。和世界各地的人们一样,日本人也喜欢美食,对美食的追求不亚于我们中国人;如果有特色店卖的东西好吃,他们会排队半个小时以上去买,但平时的工作餐就完全是凑合了。每天的中午饭,只能填饱肚子,没什么蔬菜。面条就白米饭,国内反正我没吃过,在日本是午餐的标准吃法之一。汤面就白米饭还有情可原,但是炒面也就白米饭,就让人难以下咽了。在日本面条是当菜吃的。还有面包夹面条的,摊饼卷面条的。原来在国内工作时,写字楼里有食堂,中午10元钱,肉菜一份,素菜随便吃,汤随便喝。那时候除非中午有窝头,一般是不吃主食的。现在要是不吃米饭光吃面,肯定不饱,坚持不到下班。一份拉面加一碗白米饭一般600-800日元,要是你要炒米饭还要贵些,有的饭馆白米饭是可以随便吃的(我可吃不下去)。吉野家也是上班族午饭问题的重要解决方案之一,大碗的牛肉饭540日元。要是套餐,一般1块鱼,或者1块煎牛肉饼,或者4-5块炸鸡肉,加上一点洋白菜丝,一碗酱汤,一碗米饭(有的地方也是随便吃),大约700-1000日元。总的感觉是,日本人,特别是日本男人对主食的摄入量过大;饭菜口味淡而偏甜;不管肉还是菜,量都不大;油炸食品不少;甜食很受欢迎;喝咖啡的比喝茶的多。
日本男人下班后一般不回家,在路边小店(居酒屋)喝酒,有的店没座位,只能站着。他们通常要1瓶啤酒,或者1小壶清酒,也可能1 杯烧酒;1盘下酒菜,一个人开销1000日元左右。日本啤酒4.5-5.5度,比中国的要高些;清酒15度左右;烧酒25度左右(但喝时通常兑一半水或者加大量的冰)。几个人一起去喝酒,各自付账,也喝得不多,每个人平均喝不到两扎啤酒,但是挺能聊的。
在国内,晚上出去喝两杯也是经常的活动:拉上两个同事,猫进皇城根儿附近的胡同儿,找个新疆穆斯林兄弟开得烤串儿店,上20来个肥嫩的羊肉串儿,吹着冰凉的燕京瓶儿啤,再来份儿炒片儿,一盘儿芥末菠菜,“谈谈人生谈谈理想”,一人才20块。在日本基本上吃不到烤羊肉串儿,烤的全是牛肉,鸡肉,猪肉,还经常刷上甜酱。主要是酒贵,每瓶/扎啤酒不分大小店,基本上500日元左右,也有便宜的,200一扎,一尝就掺水了,要不哥们儿喝了6个还没醉。我和国内同事出去喝酒(当然也是自掏腰包),每人花销得4000-5000日元,其中酒水要 2000。有的店加1000-1500日元就可以随便喝(他们叫“放题”)。
要是正餐,这里指套餐,通常要7000-10000日元/人,由前菜,主菜,汤或羹和甜点构成,有的酒放题,这就看你在没有菜的情况下能喝多少了,通常吃不饱。日本菜注重外表、形式、餐具;配菜占据重要的位置。有时10寸的盘子,只有不到3寸放主菜。有的则配上许多盘盘碗碗,里面盛着花花草草(泡菜、海苔、蔬菜沙拉等)。有时给人的感觉是,刷盘子用的时间可能不比做菜短。笔者经常去的一家餐馆,一份中午饭有大小七个盘碗,还没算上茶杯和盛布丁的。
日本人喜食生食是世界闻名的,尤其是生的海产品。稍大些超市买来大块的鱼,自己加工成生鱼片外卖,跟据鱼的种类不同,大多400 -600日元/6片;有好几种在一起的,价格1000日元以上(这些生鱼片体积大概只占据包装盒1/10的空间,还有起码5倍于此的空间放白萝卜丝等配饰)。居酒屋大多也贩卖生鱼片。有的人图新鲜,海里捞上来的鱼就生着吃;有次看电视,眼见着一个小囡生吃章鱼,章鱼须还在嘴角蠕动,顿感爆汗……话说回来,日本人敢生吃鱼肉,主要是由于远洋捕捞,即使近海养殖,也污染很少,故可放心食用。
还得说说这里的中餐馆。所谓中餐馆,特别是规模比较小的,多数是日本人开的。公司周围300米半径内就有七八家大小不等的所谓中餐馆,多数我去过。让人愤怒的是,那些小餐馆------他们居然管做出来的东西叫中餐?!首先菜式单一。麻婆豆腐,麻婆茄子,天津饭(摊鸡蛋盖饭浇汁儿),炒面,拉面,就这么几种,个别的有水饺。其次是卫生差。感觉脏乎乎的,和中国同等规模的餐馆有一拚。最后是拥挤。就不多说了,吃面的时候总怕把筷子叉进旁边人的鼻孔。
至于笔者平时的晚饭,那就瞎凑合了,单身汉做饭也没啥意思,半个小时做饭,不到十分钟吃完,还得刷碗。早饭就是面包加牛奶;晚饭一般半成品加热。食品价格根据季节不同,西红柿100日元/个,香蕉200/5-6根,苹果150/个,黄瓜40/根,鸡蛋25/个;牛肉,和牛至少500日元/100克,美国和澳大利亚牛200-300/100克,生鸡翅根200/5个;牛奶150/500毫升,面包100-150/个;加工好的冷冻面条250克200日元;200克盒装半熟米饭80日元。当然,要是赶上超市打折,能便宜20%-30%。全天饭钱:早200,中午800,晚上400,水果100,一共1500日元,相当于100人民币。
夏天是水果较多的季节。西瓜足球大小的2500日元左右,袖珍的700左右,1/6个西瓜300-400日元。刚来那年,公司的日本妹妹请我吃西瓜,切成小块,放在快餐盘里,被我谢绝了,她问我是不是不喜欢西瓜,我说不是,我在家里都是吃半个,用勺子,暑假每天都吃;她受惊了,说我太有钱了。后来我也习惯了,每次吃1/6个,毕竟那也是20多块人民币呀。在日本凡是中国进口的蔬菜都便宜,日本本地的大蒜100日元一头,中国进口的 100三头。说完吃,说说穿。在日本销售的服装确实比国内便宜。普通纯棉衬衫一般1000一件,合人民币60多块,质量绝对没问题,比中国内销的好;Nike运动鞋不到6000也能买到;其他时装也不算贵,因为都是从中国进口的。日本有大型服装超市,里面销售各种的服装,价格很便宜,品种也很齐全,至少80%是中国生产的,绝对价格和中国内销的相比差别不大。考虑到中日两国大城市居民收入至少1比5,中国在补贴全世界,此言不虚。
日本女人会打扮,会化妆,不化妆不能上街,当然家境太差且上了年纪的除外,化妆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在成人仪式、毕业典礼、结婚典礼和其他节庆日里,日本女人会穿和服。一套上乘的和服的价格相当于一辆宝马;普通的和服也要数十万。男人们大多在公司或政府作雇员,穿着以西服为主,有时天气很热也要全副武装,很难过。与此相比,女人们在冬天的表现同样顽强。寒冷的傍晚,经常看到穿着皮靴短裙,披着毛披肩、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女郎站在路旁。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在日本能买到的奢侈品,国内也能买到,但是洋人可恶,在中国销售的同样商品会降低质量标准,或者卖的滥贵无比------所以许多国内的游客还是会到海外购买。顺便说一句,来日本旅游的国内游客越来越多,有的出手确实大方,数码相机来四个,lv的包来两个,所以日本人还是欢迎中国人来这边旅游的,许多店铺写着《欢迎使用银联卡》。日本女人特别喜欢lv的包,一个普通的钱包至少5万日元,手袋至少20万;有的女人钱包,钥匙包,手袋,手提箱全是lv的,看了让人反胃。
关于住房,有许多的话题要说。在日本房屋是私产,没有什么使用年限之类的,城市改造,开发商圈地,只要你不搬,没人敢把你的房子喷个“拆”,然后找群流氓打你一顿,再把你的财物扔到大街上。有的楼房奇形怪状的,比如呈“凹”字状,或者长方形缺一角,就是因为有位爷不肯搬家,开发商只能修改图纸了。还有得住在机场里,住在离铁轨不到10米的地方,反正自己受得了,别人就不能把我轰走。日本上个世纪泡沫时期建了大量房子,因为现在的老龄化和少子化,许多都空着,到处都有《入居者募集中》的广告。日本的城市化已经完成,加上年轻人工作变动较大,比如有可能从大阪去名古屋、东京工作,所以一般35岁以前是不买房子的,也买不起。30岁左右的男人,如果年收入400万日元左右,老婆不上班,有个孩子,生活并不富裕,所以年轻人一般租房。日本租房和国内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国内一般押金1个月房租,每次付3-6个月。日本也收押金,还有叫“礼金”的项目,就是你给房东的见面礼。一般押金 20-40万日元,礼金20-40万日元,押金和礼金的多少与房租也有关系,有的房子租金很便宜,但是押金礼金很高,等于你租的时间越长越合算;有的不收礼金,押金也不多,但是房租比较贵(押金有的时候在退租的时候还要扣一部分,这要看合同怎么规定的)。我原来住的房子30平方米(使用面积),1988年建成,大阪市区,位置相当于北京二环到三环之间,朝北,租金加管理费65000日元,押金40万,礼金20万,退房时候押金扣20万,水随便用;现在的房子25平方米,2003年建成,在原来住房附近,朝南,租金加管理费75000日元,押金13万,礼金13万,押金退房时候全扣,水随便用。日本年轻人一般大学毕业后就自己住了,租个20-30平方米的公寓。结婚后会租一个大点的房子,一般40-50平方米(使用面积),租金一般也会涨到每月10万左右,当然是指市内。算下来,单身青年的房租占年收入的1/4左右(把押金礼金分摊进3-4年),和北京相比,要是每年挣6-7万人民币,房租每月1200- 1500,这个比例差不多。
如果买房,其实还是日本便宜。必须注意的是,国内卖房子是按照建筑面积加分摊,100平方米的房子,一般使用面积75平方米;日本是按照实际使用面积销售。在北京二环到三环之间,价格差异较大,南面平均10000-12000每平方米,其他三个方面差不多,基本12000- 16000每平方米左右。以上是毛坯房的价格,日本销售的房子是精装修的,多数是带全套厨卫设施的,阳台赠送。大阪市区新房价格45-60万日元每平方米;75平方米一般是三室一厅(不含阳台),价格4000万日元左右,相当于30岁左右男职员10年的收入,按汇率折合人民币约270万;在北京类似位置买一套同等面积住房,即110平米建筑面积(含阳台)、均价13000人民币,需要140多万人民币,加上装修和厨卫设施,总价大概160万人民币,相当于30岁左右的职员(我在国内同等级别的同事年收入5万人民币左右)30年以上的收入。我前面提到了按购买力估计的人民币/日元汇率,其中列举的是租房价格,比较结果是75000/1500等于50,即以房租衡量人民币/日元汇率为1比50。现在比较一下购房价格。4000/160等于25,即人民币/日元在购房上按购买力折算的汇率是1比25。将租房和购房放在一起比较,北京房价应该下降一半。当然,北京是首都,和东京比也许更合适,或者应该把大阪和天津比,不过,我想结果不会有质的变化,那就是------国内的房价太高了,起码超出正常标准50%,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应负主要责任。
衣、食、住,都介绍了,下面说说“行”。日本交通系统四通八达,主要由轨道构成的主干交通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干线大家都知道。我从大阪到东京往返,很快捷方便,也很舒适。东京大阪这样的城市都有复杂的地下地上铁路系统。地下铁的不同线路分为公营和私营,服务没什么区别,数量在10条以上。在不通线路交叉点或者某些临近线路都有地下街相连,地下街设有数量很多的商铺,许多经营餐饮业,主要也是方便乘客。一般大的换乘站有20个以上的出口,人员可以快速疏散。规模庞大的地下建筑,密集的地下交通体系使大城市在和平时期能够极大缓解地面交通压力;战时可以容纳众多人口避难,也可以使武装力量迅速集结调动。
中国的大城市,如北京的交通建设,可以说落后了至少20年。这种落后不是因为技术水平,而是由于城市管理者观念的落后。城市建设像摊煎饼一样,缺乏长远规划;不结合实际,地下铁路建设缓慢;地方政府为了一己之私,煽动老百姓买私家车,北京的主干路几乎成了停车场。四环五环加六环,越修越糟糕,弄得北京城从天上看好像一个靶子,打起仗来敌国导弹都不用太瞄准了。此外,中央各部委、各驻京办事处的众多的车辆也是造成北京交通状况恶化的主因之一。北京交通管理当局的管理水平、骑车人和行人的素质都有待提高。
日本的出租车不少,司机几乎全是40岁以上的,相当部分60岁以上(说实话,有时候我真怕他们开着开着睡着了)。出租车后排门是自动的,上车下车不用动手。国内来的游客不知道,下车之后用上了关夏利车门的力量,老头儿们很心痛。一个友人初到日本时也犯此错误而遭到鄙视;在日本呆久了,去北京出差,下车没关门就走,被首都司机大骂没素质。出租车一般起步500-600日元,觉得没多远就开始蹦字儿,每次80日元。在北京10元人民币的路程,这里要1000日元左右。日本出租司机许多挣工资,每次拉客人要记录,没什么车份儿的压力。相比之下,国内的司机师傅们太苦了,致敬!
日本也有不少私家车,有的家里有两辆,但在平时上班时,许多人还是是用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公共交通系统,汽车只在休假时使用。反观国内,尤其是大城市,人们似乎并不在乎路上堵车,也不在乎找不到车位,只追求开上车。这种区别是观念的差别,根本上是中国传统的轿子文化在作怪----- -八抬大轿总比四抬轿子有面子,有轿子总比没有的高贵。古代等级森严,有钱也不一定能享受某些待遇,现在不同了,有钱就能买到想要的。不少人买车完全脱离实际,是以一种攀比、显摆的心态作出的决定。花上三年以上家庭总收入的价钱不切实际的购车,是消费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不禁想起10年前有人花近两万人民币买台电脑,最终只是看VCD、打红警。
在日本,像QQ级别的汽车,70-80万日元;像奔驰宝马之类的,不到两年的收入也能买一辆。这个比例转换到国内,就是说,QQ 的售价应该在2万人民币,普通版奔驰宝马之类的也就10万出头。在中国销售的汽车价格应该再下降至少一半,才能和我们的收入配比。买车开车都需要理智。
现在的日本女人结婚后也工作,但生孩子后一般就不工作了,这样就使30-50岁的男人们很累,必须努力工作,不能失去工作。日本男人表面上风光,实际上还不如中国男人。老婆每个月只给3-5万日元零花钱,包括中午饭钱、烟钱、喝咖啡的钱、晚上喝酒的钱,想起来也挺苦的。这边的烟无论品牌、等级、尼古丁含量,一律300-320日元,每天一包,每月就1万日元。中午饭一般600-1000日元(老吃500的盒饭或者吉野家是受不了的),再加上出去喝点酒,大家算算吧,每月肯定花光。关键是这边的工资补贴奖金都发到存折里,男人们没什么小金库。养小蜜?意淫吧,等当了社长再说吧。
女人们则生活得很舒服。天气好的时候,年轻的妈妈们带着粉团团的小囡在草地上玩耍,聊着女人之间的事情;或者独自懒洋洋的趴在草地上,任由仔仔踏水嬉戏。下午三点以后回到家里,准备晚饭。等孩子中学毕业了,女人们实在呆得无聊,出去打零工,一来挣点零花钱,二来打发时间。日本男人不敢轻易离婚,因为女人们不工作,所以法庭分财产的时候偏向女人;除非婚前公正财产,要不再有钱也经不起离几次婚。一些在大公司服务多年的日本男人在退休时能领到一大笔退休金,有的女魔头就伸出了黑手,提出离婚------老娘伺候你一辈子了,也该享受一下。
日本的老人很少带孙子,那是儿媳妇的事情,当然也有例外。
日本普通民众对中国并无太多感情,说不上喜欢,也说不上讨厌,主要还是担心中国的发展会威胁日本。市场上卖的介绍中国的书不少,各方面都有,有些比较客观,主要是中国古代历史方面的;有的就是歪曲中国了,主要是当代的。有个叫黄文雄的人渣,估计是个台湾人,极度丑化中国,而且笔耕不辍,隔一段时间就写出一本。反华书籍上架率和中日双方政治气候有关,紧张时就多些,缓和时就少些。
在日本,轮子和民运自然不甘寂寞。中国游客经常光顾的公园几乎每天都有人发小报,如《大纪*》。国内的游客一般看看就扔了,也有的同胞怒斥轮子们,让人敬佩;我的一个朋友收到报纸后,看了一眼,对轮子说:你们还没放弃呀!?轮儿姐愣了10秒钟才回过神来:你……怎么能这么说?!最近某又去公园转了转,发现轮子没了,不知道是阳光不足还是没经费了,也许良心发现?
日本右翼团体经常在国内新闻中被提起,但他们是什么样子呢?笔者住在大阪领事馆不远处,经常被骚扰------倒不是砸我宿舍门 ------主要是高音喇叭。他们经常开着墨绿色的大小客车,上面插着日本国旗和二战中的海军旗,车身上写有他们组织的名称,如:皇国振兴会,XX塾, XX组等,还有的打着标语:《尖阁群岛(钓鱼岛)、竹岛(独岛)、日本固有领土!》最讨厌的是高音喇叭,哇哩哇哩哇地喊着,弄得我每个周末都睡不了懒觉。当然领事馆们的同志更辛苦,这帮家伙毕竟只是路过我宿舍。一般他们游行选在周末,开车绕着中国领事馆不停的转悠,用语言疯狂地攻击中国。当然也有人来真的。前两年一哥们儿大概想“玉碎”,开着一辆装着汽油桶的车冲击了中国领事馆,好像还放火了,后来被判了7年。还有一小厮往中国领事馆里扔恐吓信和刀片,也被抓起来了。
日本的这些团体都是在政府注册了的,只要不杀人放火,偷盗抢劫,或者做了没被抓住,光喊喊口号是没罪的,也是所谓的政治自由吧。当然,他们不是君子,所以还是会动手的,比如今年长崎市市长遇刺,就是臭名昭著的“山口组”所为。山口组在上个世纪曾经配合日本政府镇压左翼势力,刺杀进步人士,所以日本政府对其一直未下死手。
中国人和日本人都以勤奋闻名于世,中国人勤奋多是追求理想,如为了家庭和个人的幸福;日本人勤奋一半是天性,一半是为了面子。大家知道,日本人讲究集体主义,具体表现就是自己的行动要看别人的,要保持一致;对上级和前辈迷信,不用有自己的思想,只要遵循前人的路就可以了。这就是日本男人在一个人的时候,会给人以彬彬有礼的感觉;但一群日本男人在一起的时候往往……在当今日本社会,大锅饭要比中国严重。笔者认识的一位国内来日的女性银行客户经理(已经加入日本籍)说过,在日本工作,脑子好没有用;重要的是体力好------能加班就行。在他们银行,那些男职员每天7:30就来了,比正常上班时间早1个小时;21:30才回家,比规定的下班时间晚3.5个小时。奇怪的是,银行规定7:30以后有加班费,但那些加班的同事申请加班津贴时,只写加班1个小时。她翻看工作日志发现,同事们的工作完全可以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大家之所以早来晚走,是因为别人也这样。她无奈地说,即使自己在一线努力的工作,也没比二线的人收入高多少;她只想在一线多干几年,混个部长,然后退居二线,每年也能收入1000万日元。政府雇用的人员效率更低。我来那年,有个地下铁车站整修,弄了一年半才整好;估计北京地铁5号线都挖通一半了。有个公园办园艺展览会,需要在花坛里铺细土,结果来了一辆装土的小卡车、一辆小型挖土机,一共5个工人。就那点活儿……连我这种四体不勤的估计一个人两个小时都能干完。他们5个人加一台机器折腾了三个小时:挖土机从卡车上铲下土,放到花坛里,3个工人平整。我想不明白,为什么不把土一次卸下来(估计一共不到三立方)------他们每铲一次土,平整一下,再放点土,再平整…… 我无语了……好歹你们让卡车卸完土去干别的呀。
可以说,日本人工作压力大,一定程度上是自找的。每天早出晚归,即使干完活了也要好像忙不过来;即使能提前回家,也要在外面喝酒耗时间;即使开店没什么顾客、赚不到钱,也要硬挺着------只为有事做。另一方面,在周末,许多商店、餐馆是不营业的,而且在节假日也不延长营业时间。好像很矛盾,其实就像前面说的,日本是集体主义,大家一致。日本男人尤其惨,每天晚上11点以前到家会被家人和邻居瞧不起,只能在外面喝酒;早上为了表现对公司的忠诚,还得提前上班;弄得睡眠严重不足,食欲上升,性欲下降。据说日本人平均每年做爱48次,远低于各国103次的平均水平,属于全球最少。“少子化”问题大概也与此有关。没办法,出来混,哪能随你爽。
日本女性的温柔是世人皆知的,但物质主义倾向更严重。许许多多年轻女性为了追逐名牌可以付出一切代价。日本崇尚性自由,年轻女性尤其是未走入社会的中学女生,可以通过援助交际得到想要的东西。她们往往互相攀比,从而使追逐名牌的行为不能自止。要炫耀,要吸引异性眼球,没有物质做基础怎么行?
日本社会的思维很奇怪,它对AV行业持宽容态度,但对婚外情却又是相当的苛刻。很多AV女优经常在电视露面很受大家喜爱,但那些有着婚外情的女性却要承受着无比大的道德舆论压力。
这是他们的社会观念,所以结婚后的女性往往很忠贞,诸多心思花费在家务、丈夫、孩子身上。能使她们甘心做这些的是丈夫能从外面挣回来一定的银子,她们是完完全全的财政部长。
很多日本男人失业的那一刻也是妻子离开他们的那一刻。现在有一个新的现象就是日本老年夫妇离婚率在上升。
总感觉那些女性是在提供一种有偿服务,针对丈夫的一种有偿服务。丈夫们在外面干得不错,回家后向妻子们交纳服务费,然后只管享受服务:洗衣、做饭、干家务、带孩子等等全都不用管。男人们总有退休的时候,那时只能靠退休金生活,于是交纳的服务费少了,于是享受的服务少了而且服务态度差了,甚至服务被取消。
这时的妻子们再也不能忍受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丈夫,不能忍受连衬衣袜子放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的丈夫,不能忍受整天跟这样一个“什么都不会干”只知道看电视吃饭睡觉的男人生活在一起。
于是拿着丈夫另一半的退休金走人。很难想象一生的夫妻名义怎么那么容易丢掉,很难想象妻子们一直是在一个感情的世界里生活着。
她们爱过吗?应该爱过。她们拥有过吗?应该拥有过。她们珍惜那段感情吗?不好回答。“老夫老妻,相依为命”好像不太被那些日本女性推崇。日本男人,经济价值这一指标下的利用品和牺牲品,算是瞎折腾了一辈子。日本女性,总与物质观念伴随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