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8||
当年在影吧写的,还有点价值。
其实准确的说这并不是一部“剧情片”,只不过是因为没有“灾难片”这个分类选项我也就勉为其难地把它归入了“剧情片”。
下面引用百度的一段介绍
——————————————————
1976年,冷战还未结束。英国,意大利和西德联合拍摄了一部名为《卡桑德拉大桥》的影片,观众们把它命名为“灾难片”,该影片的拍摄手法与内容成为此后灾难片的经典模式。 倘若人们了解影片的时代背景,就会从故事中看出微妙的东西来,比如预定的旅程和改道后的路线,还有出场的各类人物等。尽管三十年已过去,细细研究,我们还是会发现许多并不会随着时光流逝的奥秘,历史总是相似的,这部影片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一些常规性的哲理,包括我们平常人惟恐避之不及的政治。
——————————————————
这是一部年代较老的影片了,不过影片中导演想向观众们展示的东西到如今看来依旧没有过时。
这部影片的内容映射了许多政治上的东西,尽管涉及上政治的东西在如今都属于避而不谈的“高能话题”,但很庆幸的是在信息通达的当下,我们还可以有机会看得到这类在现今不会再被拍摄的影评。
记得当年第一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我大概还是在上小学,虽然不能理解这部影片里深层次的意义,但印象却比较深刻。致死的传染性疾病,冷漠无情的防化部队,不得不选择的死亡之旅……那一幕幕影响直到现在仍不曾被我淡忘。
故事的起因是三名恐怖分子想要炸毁位于日内瓦的世界卫生组织实验中心,行动失败,其中一名被击毙,第二名被击伤。最后一人沾染了实验室的肺鼠疫恶性传染病菌逃上了开往瑞典的火车。为确保病菌不被扩散,有关方面下令封死列车,并让列车改道开往年久失修的卡桑德拉大桥,人为制造翻车事故以掩盖真相。
影片拍摄的年代冷战时还没有结束。对立的国家阵营之间的相互较量在无形中将种种压力转嫁于普通人的身上,而影片想要表达的也正与之相关。
影片塑造出了代表着各个不同阶层的角色,在这条通往死亡的道路上做着代表着他们身份的事情。
再一次引用百科中的一部分内容,来明确一下故事中的人物所代表的意义。
——————————————
上校麦卡其——美国军人,代表政治、军事与国家利益
医生斯切娜——病菌研究者,代表WHO
医生张伯伦——拯救病人的英雄,代表良心与人道主义
作家珍妮弗——张伯伦的聪明前妻,代表爱情与记录
犹太老商人——代表集中营屠杀下的一代幸存者
军火商太太——代表依靠战争而发财的权贵阶级
毒贩罗比 ——前登山运动员,军火商太太的情夫,代表洗心革面的投机分子
黑人警察 ——代表正常程序下的公民保护者
生病小女孩——代表希望
——————————————
在政治与军事、国家利益的面前,那些相对普通的人们就只有沦为牺牲品的命运。在强大的疯狂的国家机器面前,个人是多么弱小与无辜。服从命运的安排就只能在政治的爪牙之下任人鱼肉。
政治是个怪圈,圈里与圈外虽然有着截然不同的“颜色”,可对于不去触碰它的人们来说,却不论怎样也无法辨出它的“颜色”。而对于在这圈中的人们来说,却又拥有着各种各样甚至完全相反的“颜色”。不必深究这句话的意义,只要知道它是个复杂而又兼具两面性的东西就可以了。
就像百科中评价的那样
“感染的恐怖分子在车厢里大量接触人群,当他在行李间死去时,其他乘客已有发病的趋势。有意思的是这两位恐怖分子竟然来自中立国的瑞典,如果是三十年后的今天,他们一定来自中亚并操着一口阿拉伯语。 ”
当然,在今天也有可能是操着汉语 朝鲜语……毕竟这也算得上是政治的一种武器……
影片的结尾,这些相对普通的人们依靠着自己的力量奋起反抗,终于为他们自己赢得了一线生机。
拯救他们的不是哪位伟大的政治家,而是他们自己不懈的努力与对“生”的向往。
就此打住吧,再说下去就真的可能真成高能反应了。还是请各位慢慢品味这部老而经典的作品吧。
同样都是普通人,自勉谨记……
Copyright 2020 atollmoe©.a2.1.0 All rights reserved. 9+
Copyright 2009 supported by zhixuan© oeo© oko© All rights reserved.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