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GDP、GNP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百姓幸福指数就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百姓幸福指数与GDP一样重要,一方面,它可以监控经济社会运行态势;另一方面,它可以了解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可以说,作为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它是社会运行状况和民众生活状态的“晴雨表”,也是社会发展和民心向背的“风向标”——以上 引用百度资料。
近段以来,作为广西某个小县城的一个普通居民,偶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所居住的房价上涨 、水电费上涨 、税费上涨、油价上涨、青菜涨价、肉价上涨等等。。。。。。而与此对应的是官方新闻里也报道了“ xx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26元”!,虽然鄙人的工资略高于平均值,但偶却一点也不觉的有幸福感,甚至可以说我的幸福感一年比一年差。
以下,本人用亲身经历揭示一下,鄙人的幸福感逐年缺失的经历:2004年鄙人参加工作,也领到了人生第一笔工资:1200元左右的工资。此工资在当时来说还是相对不错:当时1碗粉也才1元,青菜基本是5角左右一斤,猪肉大概5-7元1斤吧(偶记不太清楚了),如果不大手大脚的话,扣除基本生活费,手机费,一个月2-3次的应酬费,基本也还有几百块的结余;那时的水电费也才3角左右1度吧;那时手机等奢侈品较贵——偶的第一部彩屏诺基亚1500元;那时候所在地方的房地产也处在刚开发阶段房价也才1200元每平米,1个月不吃不喝的话也还买的起1平米的房子,但那时好在有单位分的1套房子还不用为房子发愁;城市开发也不尽如人意,娱乐休闲场所还相对较少;但说实话,作为1个外地的年轻人,能来到所在的这个县还是蛮兴奋的,那时候年少得志(自以为进了一个有前途的单位),前途一片光明,但进来后 才知道自己错的有多离谱。但总的来说,2004年,偶的幸福指数最强——有份体面地工作,跨入县级白领,自以为前途光明。固然这些对一个刚出社会的新人来说比较容易满足,但是也不得不说当时的环境对偶来说很有幸福感。
2005年——2007年偶的工资涨到1600-1800元左右,那2年生活日用品方面的基本没什么大变化,肉价和菜价相对稳定,处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1碗粉上价到1.5-2.5元之间;这个时候的水电基本到了5角左右1度;上涨的比较厉害的就是房价了,1个月的工资已买不到1平方米的房子了;手机在那二年掉价不少,04年买的手机如今800左右就能买到;仍然买不起房但也没担心住房问题,那2年基本属于月光1族,大概这也是年轻人的通性了 ; 那2年所在地方的休闲娱乐设施有很大改观,现在偶常去的篮球场就是那2年建起来的;那时候工作不太如意,一方面因为本地人排外,一方面也因为刚接触工作还没彻底进入角色 。那时候由于接触社会较多,对以前的理想和人生观产生了一定的动摇,所处单位性质也让自己的性格发生不少变化。前途不光明,仕途不如意,使得那2年偶的幸福感不再那么强烈。
2008-2010年,偶工资涨到了2k左右,但这时候肉价曾最高涨到10元左右1斤,青菜也到2元1斤左右 ,房价一般在2000多左右,最高也有3千,但这个时候偶的工资连1平米都买不起了;水电现在涨到了1-2元之间; 1碗粉3元-3.5元不等;手机进入寻常百姓家,品牌山寨满天飞,基本1000左右的手机就能买到1部不错的手机(04年的那部手机如今只卖300多);zf比以前多重视体育活动,定下搞体育大县的目标又引进不少重大体育赛事,但因为种种原因观看比赛的人不多,但毕竟能让普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休闲娱乐场所满天飞,但遗憾的是大多数是供有钱人消费的ktv,会所之类,能供平民休闲的公益场所还是少之又少;单位房已退,无自己的房子,也供不起房子;钱途渺茫,仕途绝望,已无毕业时的理想。这几年对幸福生活已不指望,只求平平淡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