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登入 登录
萌子岛 返回首页

sdsdvine的个人空间 https://www.dommdo.com/?130667 [收藏] [复制] [RSS]

日志

结合绘画作品分析为什么意境能够产生美感?

已有 573 次阅读2011-7-2 11:43 |

结合绘画作品分析为什么意境能够产生美感?
意境,是我国传统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在艺术创造、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文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
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然而我们为什么能够在意境中感受到强烈的美感?
我通过综合中国画作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
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中的精髓,艺术家借景言情,在自然形象中抓住富有诗意的特征,引起人的美感。
中国艺术的意境都是与作者的紧密相联的,自古以来就通过对自然美的表现,把人与自然的和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正如唐朝张璨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因此在许多绘画作品中都把对自然景物的认识与感受和被描绘的客观对象很好地结合起来,体现出自然中的形象;又将自然中的情趣美,意蕴美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去,使作品显示出更深的内涵和更幽远的意境美。这种意境才是审美的最高明的境界,也是中国画的精髓之所在。
第二,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
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
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意境美在画中所表达出来的往往是社会的现实和人的思想。例如中国画家常以梅兰竹菊入画这些自然形象表现鲜明的个性和与众不同的品格。梅的高洁、竹的坚贞、兰的静逸、菊的孤傲,最符合文人墨客理想的品格和情操。
明?徐渭的<墨葡萄>,画中画了一树折枝葡萄,从右至左斜偃着横过画面,藤条错落低垂,枝叶纷披离乱而富有气势。枝条上悬挂着一串串晶莹圆润的葡萄,充满无限生机。画面上动荡的线条,柔中见刚,如钢丝铁线具有挣扎向上弹起的意向。这些线条体现了画家不安的心境和倔强不屈的个性。一团团泼墨叶片,狂肆浑脱,倾泻了画家悲愤痛苦的感情。表达了画家怀才不遇、处境凄凉的现况。
第三,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
中国画意境的显现,以“心匠自得为高”。讲究 “形神统一”的创作观念,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中,险峻耸立的高山,山势雄健丰厚,画面充满变化,富有空间感;一泻千里的山间瀑布,于山脚汇成淙淙的溪水,荒僻的山路上的驴队行旅,生动地描画出北方山川的壮美。画家以厚重密集的笔墨,险峻的山势给人以“高山仰止之感”,使观赏者深深地感受到自然造物的伟大;同时又仿佛从画中聆听到了流水声和清脆的驴蹄声,给观者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四,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
中国画艺术强调的是主观的意会,和想象力的发挥,来表现出耐人寻味的含蓄的意境美。“境”是弥漫着渗透着画家的“情思”的境,是令人感发情思的含蓄的境象。美学家宗白华说: “人的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南宋著名山水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画家把与作品所要创造的意境美元关的景物都剔除掉,只画了一条小船,一个渔翁独自在船头垂钓,几道波纹,画面上出现大片的空白。突出了江水的辽阔和钓者的悠闲,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含蓄的意境,能唤起欣赏者的联想。
综合以上四点,证明了意境的确可以产生美感。

结合经典艺术作品,谈谈你对“悲剧本质”的理解。
悲剧,又称悲或悲剧性,不仅限于戏剧类型,而是作为一种美学范畴,表现在戏剧、小说、音乐、电影、诗歌等方面,也广泛的存在于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在美学史上关于悲剧的观点有很多种。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观点: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悲剧人物应是介于至善的好人和至恶的坏人之间的人,他之所以陷于厄运们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犯了错误。悲剧的效果是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他的理论没有涉及社会深层次的问题,但为悲剧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真正把悲剧作为美学范畴来探讨的是黑格尔,他认为悲剧的根源和基础是两种实体性伦理力量的冲突和调节。冲突双方所代表的伦理力量都是合理的,但又具有片面性。每一方又都坚持自己的片面性而损害对方的合理性。典例就是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安提戈涅》。
在《安提戈涅》这一悲剧中,一方面代表国法,一方面代表亲族之爱的加法和宗教,双方都是善的合理的,但是由于互相损害又都有片面性,这两者争斗必然引起悲剧的结局。
从这里可以看出黑格尔的悲剧理论承认矛盾冲突的必然性,但他抹杀了正义和非正义的区别,在理论上混淆了现实中美丑善恶的斗争,因而看不到悲剧冲突本身是反映着新旧两种势力的斗争,并且他的悲剧观还具有一定的乐观主义因素。强调悲剧通过双方的冲突。扬弃了各自的片面性,肯定了双方的合理性。
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悲剧观。强调悲剧根源于社会生活,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或是伟大人物的灭亡。他还批判了黑格尔人物悲剧中死者都有罪过的思想,认为这是一个残酷而不近情理的思想。正如《奥瑟罗》中苔丝德蒙娜太天真,以致预料不到有人要害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个主人公因为彼此相爱而痛苦死去。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揭露了黑格尔关于悲剧冲突的必然性的思想是同命运概念联系在一起,实质是宿命论。
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人类历史辩证发展的客观过程中揭示悲剧冲突的必然性,对悲剧本质作了科学的阐述。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悲剧冲突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历史的必然要求”指符合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肯定性社会力量或具有某种合理性的社会力量,以及他们的合理要求、理想、品质等,“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指上述要求、理想等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未能实现。这两方面的矛盾冲突,就是悲剧本质所在。
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认为:
1. 悲剧冲突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矛盾的反映。任何悲剧冲突都要结合历史背景,而不仅仅是人物性格、命运、或过失。《俄狄浦斯王》表面上是命运悲剧,实则是奴隶主民主派的典范,这个悲剧反映了雅典自由民当时对社会灾难无能为力的悲愤情绪。
2. 悲剧的结果是肯定性或机油某种合理性的社会力量遭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或毁灭。
鲁迅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俄狄浦斯关心国家和人民,不甘受到命运的摆布,但却遭到了不应由他承受的惩罚。安提戈涅富有民主精神,以一个弱女子起而反抗新国王的专横,结果却被害死。这些悲剧的共同点就是,正义的美好的一方都遭到了道义上不应遭受的毁灭。俄狄浦斯、安提戈涅与对立的一方,力量悬殊,其失败是显而易见的,具有必然性。
3. 人民从悲剧的结局中看到的却是肯定性力量的合理性和必胜趋势,并且产生崇高感。人们正是从他们的毁灭中更深刻的看见了他们的价值。因此,悲剧实际上是显示了进步、正义、暂时受迫害、早毁灭的肯定性社会力量的合理性和最终必然取得胜利的潜在因素,同时也揭示了反动、非正义、暂时占优势的否定性社会力量的不合理性和最终必然失败的规律性。俄狄浦斯、安提戈涅虽然遭受到折磨和毁灭,但他们不仅引起人们的悲怆同情,而且鼓舞人们像他们那样去生活。去斗争。悲剧的意义是积极的,是与崇高相通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评论 (0 个评论)

小黑屋|萌子岛

GMT+8, 2025-2-6 14:06 , Processed in 0.022425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Copyright 2020  atollmoe©.a2.1.0 All rights reserved. 9+

Copyright 2009  supported by zhixuan© oeo© oko© All rights reserved.Thank you!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