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18
一、 什么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二、 简述循环经济的“3R”原则。
1、 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进而到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
2、 再使用原则((reuse),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
3、 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
三、 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
1、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
2、新的经济观。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3、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
5、新的消费观。循环经济观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1、有限的资源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2、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决定我国必须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3、发展循环经济是环境保护的必然要求
五、如何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注重从不同层面协调发展。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
小循环——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
中循环——在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
大循环——在社会层面,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
资源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其实,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最高目标是实现从末端治理到源头控制,从利用废物到减少废物的质的飞跃。
六、如何在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 ?
首先在区域内建立企业的物质循环体系。在资源利用过程中尽可能做到“闭路循环,吃干榨尽”。
其次是建立区域内企业间的物质循环体系。这主要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来实现。
最后,还要构建区域内生产和消费循环利用体系。产品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采用、使用便于循环利用的原材料,利用过程中产生污染较少的原材料,从源头堵住对环境的污染。
七、我国有关循环经济的立法有哪些?
中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基本法律,即: 2002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
八、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循环经济的成功案例。
(可以根据课堂上介绍的我国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来回答。)
我国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分为几个功能系统: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蔗田基地生产的甘蔗提供给制糖厂生产糖,产生的蔗髓给热电厂发电,蔗渣给造纸厂造纸,废糖蜜让酒精系统用来生产酒精和酵母精,然后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产生的废液、废气、废渣让环境综合处理系统除尘脱硫、碱回收、生产水泥轻钙以及复合肥,还有回收水等等。热电厂的蒸汽和电提供给造纸厂和制糖厂使用,处理过的工业废水通过白水回收可以灌溉蔗田,生产的复合肥也可以用于蔗田。
GMT+8, 2025-4-22 12:22 , Processed in 1.38525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 On.
Copyright 2020 atollmoe©.a2.1.0 All rights reserved. 9+
Copyright 2009 supported by zhixuan© oeo© oko© All rights reserved.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