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宣布完成PowerVia背部供电技术发展,并将领先业界推出
英特尔 (intel) 日前在IEDM 2023上,宣布已经完成了业界领先、且具突破性的3D堆栈CMOS晶体管,并结合了背面供电和背面触点等技术。
英特尔在IEDM 2023上展示了业界领先的最新晶体管研究成果,能够以微缩至60纳米的栅极间距垂直的堆栈互补场效应晶体管(CFET)。该技术可通过晶体管堆栈提升面积效率(area efficiency)和性能优势,还结合了背面供电和直接背面触点。该技术提凸显了英特尔在GAA(全环绕栅极)晶体管领域的领先地位,展示了英特尔在RibbonFET之外的创新能力,进而能够领先竞争。
英特尔表示,过去多年来,芯片都是像披萨一样由下而上,层层制造的。芯片制造从最小的组件──晶体管开始,然后还需要创建越来越小的线路层,用于连接晶体管与金属层,这些线路被称为信号互联接,其中还包括给晶体管供电的电源线等。当芯片的裸片制造完成后,还需要把它反转并封装起来。封装的主要是对裸片进行保护,并提供了与外部的接口,使其真正成为一个商用化的芯片。
然而,随着晶体管越来越小,密度越来越高,互联接和电源线共存的线路层变成了一个越来越混乱的架构,堆栈层数也越来越多,可能需要穿过10到20层堆栈才能为下方的晶体管提供供电和数据信号。对此,先进的芯片制造商都在努力研究背面供电技术,即寻找将电源线迁移到芯片背面的方法,进一步使得芯片正面只需要专注于与晶体管的信号互联。也就是说,芯片的制造将会先制造正面的晶体管,然后添加互联层,然后将芯片反转,并对背面进行打磨减薄,在通过纳米硅穿孔(TSV)技术在芯片背面进行制造供电网络,并与埋入式的电源轨连接。
事实上,在2023年VLSI研讨会上,英特尔就展示了制造和测试其背面供电解决方案PowerVia的过程,并公布已经有良好性能的测试结果。据英特尔介绍,电源线原本可能占据芯片上面20%的空间。但是,通过PowerVia背面供电技术,使得这些原本在上面的电源线不再需要,这也意味着互联层可以变得更宽松一些。
而根据英特尔公布已经用在Meteor Lake系列处理器中P-Core性能核心的Blue Sky Creek的测试芯片,证明了PowerVia解决了旧的披萨式制造方法所造成的问题,即电源线和互联接可以分离开来,并做得线径更大,以同时改善供电和信号传输。测试结果显示,芯片大部分区域的标准单元利用率都超过90%,同时单元密度也大幅增加,并有望降低成本。测试还显示,PowerVia将平台电压降低了30%,并完成了6%的频率提升(frequency benefit)。PowerVia测试芯片也展示了良好的散热特性,符合逻辑微缩预期将实现的更高功率密度。
在此次的IEDM 2023活动上,英特尔宣布,其PowerVia技术将于2024年生产准备就绪,率先完成背面供电技术。同时,进一步拓展背面供电技术的路径,及所需的关键制程进展。此外,该研究还强调了对背面触点和其他新型垂直互联技术的采用,进而以较高的面积效率堆栈组件。
另外,英特尔发布了其CMOS晶体管堆栈的早期研究,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图像显示了一个非常薄的栅极,位于左侧大约三分之二的位置,以及是需要独立接触顶部和底部晶体管的大型触点。由于当时英特尔只能使用正面处理技术,这意味着额外的触点必须被导出,比如远离晶体管栅极的标有Vcc触点,进而占用额外的面积,这将削弱晶体管堆栈所带来的优势。
因此,英特尔通过将晶体管堆栈与背面供电两种技术相结合来进行改善。英特尔成功地将单片NMOS和PMOS与PowerVia以及背面触点相结合,并展示了这种紧凑、高密度组件堆栈的方法,这是一种最终可能在晶体管密度的微缩中发挥作用的技术。英特尔强调,这将超越英特尔“4年5节点制程计划”,以背面供电技术继续微缩晶体管。
需要指出的是,英特尔的竞争对手抬积电将会在2025年量产的第一代的2纳米制程时导入GAA(全环绕栅极)架构,而2026年量产的第二代的2纳米制程才会导入背面供电技术。至于,韩国三星虽然在2022年的量产的3纳米制程技术上就导入了GAA架构,但是预计要等到2025年量产的2纳米制程才会导入背面供电技术。因此,由时间点来看,英特尔似乎领先了一些时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