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活着】【1994年上映】评论及简述其影片与小说的异同
本帖最后由 孤高の君 于 2014-8-18 17:21 编辑电影简介:电影《活着》,根据余华同名原著小说改编,1994年由张艺谋执导,葛优、巩俐等主演。影片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家人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而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战争、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最后,他们的生活已经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面对生活,大概只剩下“活着”。影片露出一股悲悯情怀和伤感的黑色幽默,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着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该片荣获第4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最佳男演员奖(葛优)以及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等奖项。
电影情节:影片结尾,福贵对馒头说,“你是赶上好时候了,将来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 四十年,弹指一挥或是沧海桑田,无数黄面孔的、沉默的、坚韧的中国人就这默默地生活着。
个人评分:8分
理由:对生命的认识,也许只有在失去后才能体会。不管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坚韧的活下去。
影片海报:
初次看是因为期末作业,以下放出作业原文,主要内容是其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异同
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到张艺谋执导并改编的电影《活着》,都吸引了众多读者和观众的关注。由于小说和电影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两位艺术家不同的艺术追求,使得《活着》拥有了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进而产生差异性,同时也存在共同性。
一 .苦难是《活着》的主要基调
无论是小说中的《活着》还是电影中的《活着》,“苦难”都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主要内容。
小说中,福贵因嗜赌成性而弄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苦难并没有因为他的悔改而退去——儿子抽血被活活抽死,妻子抱病而亡,女儿难产早逝,女婿工伤致死,就连小外孙也因为贪吃豆子而撑死……福贵面对了太多的死亡,苦难仿佛梦魇如影随形,直到福贵面对死亡由痛苦到绝望,再到麻木“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轮到自己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老年的福贵,在经历了人世间种种苦难之后,已经超脱于苦难之外了,他活着不为任何人,因为已经再没有什么人值得他为之而活了,他活着纯粹只是因为他觉得活着比什么都好。在余华看来,“活着”的力量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在电影中,福贵虽然同样经受着种种亲人离世的苦难,但在最后,福贵一家在无数风风雨雨之后,福贵妻、女婿和小外孙还能够继续活着,让老年的福贵得以享受三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导演是仁慈的,他不忍心将人物推向无助的绝境,更不忍心让观众承受那种越坠越深的沉重,因此他让更多的人活了下来,以此来减轻原著中浓厚的死亡绝望的气氛,给观众留下一抹希望的亮色。
二.人物形象的差异
1.福贵
(1) 小说里的福贵不学无术,破产后只能种田为生。电影里擅长唱皮影,破产后做小买卖和唱皮影为生。
(2) 小说中破产前的福贵飞扬跋扈,怪诞不羁。电影中弱化了福贵的叛逆,只是和父亲斗几句嘴,并不动手骂脏。
(3) 电影中强化了夫妻感情,福贵只赌不嫖,也没有家暴,成为了一个有缺点但是爱护妻子的模范丈夫。
(4) 电影去除了福贵和丈人之间的矛盾这一条线索。
(5) 小说中福贵是个永远不会反抗的人,对所有负担都是逆来顺受。最明显的一点,在把家产输给龙二的时候,小说中并没有强烈反应,电影中加强了葛优的个性形象,在得知自己浮光家产的时候开始发疯。
(6) 小说中福贵是个地道的愚昧的农民。而在电影中成了政治家,有着极高的政治敏感度,包括为了一句“破坏大食堂就是破坏大跃进”而责骂儿子,为了表现“不落后”而把儿子送上绝路。
2.家珍
家珍虽然不是出生名门但也是一个标准的封建社会培养出来的大家闺秀,有着一定的修养(不是学识)和气质,至少深知并恪守三从四德,并且很聪明,这一点从她巧劝福贵的方法上就能看出来。
但是在电影中,巩俐把小说中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变成了有着一副市侩嘴脸的怨妇。她完全破坏了小说形象的气质,家珍不再是大家闺秀,也不是小家碧玉,而是俗不可耐。
张艺谋给巩俐加了大量的戏份,但是却完全抛弃了这个形象真正的可爱之处。巧劝变成了唠叨,强行被拉回家变成了主动离开,凤霞也没有被留下来,她甚至会指使儿子去捉弄丈夫。我并不是说这种改编无聊无意义,但是这不可能是封建大家闺秀能做出来的事情。
另外,在小说中,家珍是一个坚强的,甚至带有神圣感的女性,她的修养与品性,她的不屈与乐观,是中华民族女性的最难能可贵的品质。但是在电影中我完全看不到这些闪光点,没有了病痛的压迫于是体现不出来什么不屈和乐观,而在那些“符合人情常理的”唠叨与失控中,也完全见不到什么修养与品性。
男性作家往往会把自己性格中的一部分——而且通常是美好的那一部分——隐藏在笔下的女性形象中,比如曹雪芹。我相信家珍也分担着余华的一部分灵魂。但是在张艺谋和巩俐的手里,家珍沦落为了一个小市民,一个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毫无品味的小市民。也许这样的人才与福贵更相匹配,但是这一点也不有趣。
3.有庆
小说中有庆是愚昧的牺牲品,而电影中是政治的牺牲品。
由于电影的整个背景从乡村改成了城镇,所以乡村生活的场景也就相应的改变成了城镇生活场景,而这种改变主要是由有庆体现出来的,比如有庆为凤霞出头,吃大锅饭的场景等。
4.春生
电影中的春生综合了小说中春生和长根两个形象。
5.龙二
龙二的改变主要是为了适应背景的改变。
小说龙二的死是为了田产,电影是为了房子,还把房子烧了。
龙二作为皮影班主引出了皮影这一个贯穿电影的线索。
6.万二喜
偏头变成了瘸子更有利于电影的表现和演员的表演。
万二喜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由最底层的民工变成了工厂工人。 小说中表现的城乡冲突也被弱化了。
7.父亲
小说中福贵的父亲平日里打骂福贵,但是等到福贵输光家产反而平静,自我反省,重于自责。电影里的设置相反:直接气死。这样使电影更为紧凑了,但是人物的丰富程度减弱了。这个形象由一个立体的人变成了一个概念。
8.母亲
为了给巩俐腾出空间,母亲的形象几近于无。
9.村长
小说中的村长是一个灰色的复杂的形象。但是电影中把他简单化成为了一个被冤枉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受整的理由由小说中“怪诞”的因为没有而有,变成了含糊其辞。更容易令观众接受,但是深度被减弱了,而且,还是那句话——没了趣味。
10.沈先生
电影中删去了这个形象。
11.反动学术权威
从牛棚里找来大夫却被撑得不省人事。这是电影改编不多的亮点,用喜剧手法表现悲剧是张艺谋的擅长。
三. 故事情节的改动
1.背景
电影把背景从小说中的偏僻愚昧与世隔绝的小村改成了张艺谋更熟悉也更方便于电影表现的城镇。
2.线索
(1) 小说是用回忆讲故事的手法来串联横跨几十年的情节,这种方法在电影上显然很难把握,于是张艺谋用了他最擅长同时也是最偷懒的方法——制作幻灯片。这种手法在《山楂树之恋》被发扬到了极致,并受到了行业内外的一致嘲笑。
(2) 电影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意象——皮影,这是小说中所不存在的,不过显然皮影的效果要比小说中的土地、泪水什么的跟适合于电影表现。
皮影在很大程度上也象征着福贵的命运,在皮影被烧掉之后,一直积极着与命运抗争的福贵停止了反抗。最后,皮影箱里存放的新生命也象征着生命的传承。
(3) 小说中陪伴有庆的一个意象——羊——由于电影对有庆形象的弱化而被舍弃。
(4) 小说中有一个带有宿命感的意象——医院,几乎所有人都是死在那里的。但是在电影中被极大地弱化了。
(5) 余华在韩文版序言里强调了眼泪这个意象的重要,但是在电影中这一点没有也很难表现出来。
影片截图:
视频:
http://i7.imgs.letv.com/player/swfPlayer.swf?id=20053322&autoplay=0
本帖最后由 觀水の無敵♂訷S 于 2014-8-18 11:07 编辑
你的图全挂了还是上传吧,最好加上视频,不然只能按基础奖励。{:11_494:}
看看实例标题也不太对啊! 其实这部电影很不错,深切感觉老电影比新电影好看,不过越到后面,创作就越难也是实话 觀水の無敵♂訷S 发表于 2014-8-18 10:42
你的图全挂了还是上传吧,最好加上视频,不然只能按基础奖励。
看看实例标题也不太对啊!
{:11_517:}已重新编辑 全是楼主写的吗?我高考时有楼主这么好的语文多好
来自:纸玄Android客户端
唔。。。。。 发表于 2014-8-18 15:16
全是楼主写的吗?我高考时有楼主这么好的语文多好
来自:纸玄Android客户端
{:11_494:}没错,大学的期末作业,感觉没什么文彩啊 孤高の君 发表于 2014-8-18 11:43
已重新编辑
对了记住标题是【影评】不是电影 觀水の無敵♂訷S 发表于 2014-8-18 16:54
对了记住标题是【影评】不是电影
{:11_495:}好的吾再改一次 小说改编?看小说去了 看过书没看过电影,有空看看{:11_493:}
页:
[1]